注册

神舟十号发射前险情:北斗系统被不明信号干扰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负责接收“神十”主、副着陆场搜救直升机定位信号的北斗导航系统,被不明信号侵占干扰,信息回传受到影响。

总参某电磁频谱管理中心仿真室技术人员赴海军某部,开展用频装备频谱参数核查和电磁环境采集。宋吉河/摄

打造我军电磁频谱“兵棋系统”

仿真室里的年轻人都知道,肖凯宁是一个“注重筹划、逻辑缜密”的人。“他喜欢在项目开始前做好工作路线图和技术路线图。”34岁的博士周宁说。

在肖凯宁向电磁频谱仿真推演进军的路线图里,第一步是要搭建一个频谱兼容性检测实验室,解决武器装备之间的互扰难题。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座先进的实验室在京郊某营区落成。实验室宽阔的墙壁和屋顶上布满了锥形的吸波材料,不同制式的天线布设在待检装备四周。

“这个平台就像CT扫描仪一样,可以对用频武器装备的频谱参数等几十项指标进行精细‘体检’,解决了长期以来频谱特性测不准、测不全的问题。”该中心一位领导说。这一开创性的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个国内一流的电磁频谱特性综合测试分析平台不仅能帮助新装备战斗力“满格”走向战场,而且对电磁频谱仿真推演系统意义重大。肖凯宁介绍说,掌握了用频武器装备的频谱参数,就能实现精细化建模,从基础上确保仿真推演结果的准确性。可以说,实验室的建成奠定了频管仿真的硬件基础,迈出了我军频管仿真手段建设关键性的第一步。

此后,肖凯宁的目光开始投向频管和数字仿真的交叉领域。在我国,这一交叉领域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肖凯宁虽然是频谱管理领域的老兵,但在仿真技术方面也是一个新手。他一脚踏进了未知世界,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开拓性的。

他带领5名80后博士硕士组建仿真研究团队,周宁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介绍说,因为军地院校都没有相关学科,5名成员的专业都与频管仿真领域不搭界,“隔行如隔山”。

他们从频管数字仿真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朱日和训练基地等几十个不同类型单位学习调研,形成近百万字的论证报告,一步步搭建起了频管仿真系统的框架。用肖凯宁的话来说,这是“‘愚公移山’式的论证研究”。

周宁和几个年轻的博士喜欢踢足球,就像绿茵场上球员各司其责,他们在频管仿真研究中也各有自己的位置:有的负责把实验室获取的用频武器装备电磁频谱数据建成模型,有的负责研究电磁频谱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模型,有的负责制定武器装备用频规则,有的负责开发频管仿真系统的前端平台。

在整个研究中,精准的数据成了所有人的终极追求。在一次联调联试任务中,30岁出头的工程师王绍青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将事关某型雷达布阵距离的一个参数,由业内允许5分贝的误差,一点点地从4分贝压减到1分贝。由此,该型雷达布阵距离精度提高了10%。自此,大家再也不叫他王工,而是喊“分贝哥”。

经过3年多的艰辛探索,这个团队终于将数字仿真技术引入频管分析领域,将大量典型主战装备用频特性“数字化”,成功地把成体系的武器装备“装”进了方寸荧屏,初步搭建了全军第一家频管数字仿真平台,推动我军频管仿真手段实现了第二次跨越。

很快,频管仿真系统就开始发挥作用。前些年,我军同一空域多架无人机上天后,容易出现失联失控的现象。仿真室技术人员发现,无人机频率使用不合理,导致与其他系统存在频率冲突,“就像风筝线互相缠绕打结一样,谁都飞不了”。

博士毕业刚满两年的周宁带领成员通过频管仿真系统进行6480余次实验,终于用162张图表、203148组数据,为总部规划无人机频率提供科学依据。

在第二次跨越的基础上,他们又搭建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军电磁频谱版的“兵棋”推演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将部队作战阶段用频计划进行动态推演,用精准的数据预先发现可能出现的用频冲突。

近几年,为了推动频管仿真更加准确可信、更加贴近实战,他们又瞄准技术前沿,向频管仿真的下一个高地——半实物频管仿真系统发起了新的冲锋,力求充分发挥数字仿真和实装检测技术“一加一大于二”的融合优势,努力实现我军频管仿真手段的第三次跨越。

与此同时,仿真室年轻的博士鄢余武牵头成立课题组,用精准的数据、科学的方法编制了3大类、80余种武器装备的用频规则,从源头上确保武器装备科学排兵布阵,充分发挥效能。目前,这个“规则库”还在不断扩容完善,越来越多的部队遂行作战、训练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频谱使用将“有章可循”。

[责任编辑:吴雨洪]

标签:非战争军事行动 雷达波束 意外点火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