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巍
2015-07-14 第564期
【导语】
这两天,许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部名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国产3D动画片刷屏,许多人标榜自己为“自来水”、“纯净水”,为这部他们心目中“堪比好莱坞的良心动画片”摇旗呐喊。
在《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两部“粉丝电影”的挤压下,7月10日上映的《大圣归来》原本并不被人看好,首日的排片率也只有10%左右。但出人意料的是,上映之后的《大圣归来》无论票房还是口碑都超出预期,于是在上映的第三天,排片率超过了19%。今年以来,仅有另外一部动画片《哆啦A梦·伴我同行》做到过排片的逆增长。
最近几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西游题材正在成为一个“超级IP(知识产权)”。似乎凡是搭上西游题材,票房就可以大卖,国产影片一共有4部票房突破10亿元,其中《西游降魔篇》和《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据统计,自1941年的《铁扇公主》开始,全世界到目前已经上映的西游记题材影视作品超过70部,还不算已经立项但是未上映的作品。为什么西游题材超越了三国、水浒、封神……成为中国最热门的IP呢?
西游题材是中国最强IP,没有之一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意为知识产权。这是过去一年中国电影行业最热的一个词,说白了,IP指的就是内容,优质IP可以等同于好的故事和角色,这也成为影视作品成功的基础。
在好莱坞,一些票房高、受观众欢迎的电影作品会接二连三创作续集,衍生出“系列电影”,而其中的故事内容和关键角色即可被称之为IP,围绕经典IP产生的商业价值,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反复开发。
例如漫威漫画公司在1941年创造出的“美国队长”,围绕这一形象创作出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活跃在银幕上,并成为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获得了全世界无数粉丝的追捧。这一角色形象就成为可以不断挖掘出商业价值的经典IP。
在中国,虽然没有“美国队长”这样的经典IP,不过有人认为,西游题材可以成长为“最强IP”。
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是1941年的《铁扇公主》,取材于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片段;1961年至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大闹天宫》,不仅是几代中国人童年的记忆,更是在国际上获奖无数,同时还奠定了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
西游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19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时至今日,各大电视台还在不断重播,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力,应该已经超过《西游记》原著的影响力。
1995年的《大话西游》则是开创了西游题材的改编潮——影视作品不再完全遵照《西游记》的原著,而是借助西游记中的角色、情节和人物关系,表达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比如在《大话西游》中,所表达的东西就是《西游记》原著中最缺少的“情”。
这种操作手法一直延续到今天,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和2014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空》,都是最新的案例。尤其是《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捞到超过10亿元票房后,其出品方宣布要拍摄8部西游系列电影。
乐此不疲的翻拍,也跟观众认可有关。很多人从小看《西游记》长大,看了十几个寒暑假依旧觉得它一直播不完,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没有钢铁侠的日子里,齐天大圣才是最牛的,任谁都无法替代孙悟空的地位。甚至不少人对孙悟空的感情真的像《大话西游》里的台词:“我的心上人是一个盖世英雄,我知道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在一个万众瞩目的场合来娶我。”
角色和情节设定,让西游记想不火都难
《西游记》凭什么成为四大名著里被翻拍次数最多的一个呢?
首先不得不说人物设定,虽然西游记里有九九八十一难,出场的神仙、妖怪不计其数,但核心始终围绕着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而这四个人又个性鲜明,四个人的不同个性就包含了大量的戏剧冲突。
比如孙悟空,它的形象比较符合好莱坞的英雄模式,神通广大、武力超群、能征服时空,比任何一个美国电影里塑造出来的英雄角色都要完美,在大闹天宫时所向无敌,可是在取经路上,又有唐僧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来制约它。
很多人小时候看西游记时,都会对唐僧这个角色产生怨念,每每是他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中,又得使孙悟空费尽全力来解救他。但从戏剧的角度来讲,他是推动剧情的重要角色,他可以让故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猪八戒则是这四个人中的喜剧角色,它贪吃好色、出工不出力、总想着分行李……他对调整故事节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沙僧看起来虽然存在感很弱,但他也常常扮演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的润滑剂。
除了人物,西游记本身的故事也充满了吸引力,尤其是前七回介绍孙悟空出世、大闹天宫等故事。大闹天宫是《西游记》中最具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片段,《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也说:“《西游记》最好玩的部分,大家都知道是大闹天宫,非常帅,非常漂亮,随后是取经路上一个一个故事。”《大闹天宫》这一段也被翻拍成很多的影视作品。
同时,西游记中的每一个故事都相对独立,也使创作者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故事进行创作。
西游记这样成功“世界化”的中国故事太少了
除了原著本身吸引人,《西游记》中的时空观复杂,其设置的天地有繁复的变化,给众多兴趣爱好者提供了想象力施展的平台。
于是很多人借助西游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进行全新的演绎和创作。同时,按照中国相关法规,知识产权保护期限为作者终身及其死后的50年,古典名著《西游记》版权早已“过期”,改编者无须支付任何报酬。
最为著名的改编,就是前文提到的、无数人耳熟能详的《大话西游》。此次火爆的《大圣归来》虽然以原有的故事为蓝本,但是也注入了现代的解读。一部动画电影,其实折射的是现实主题。西游只是这部电影的外壳,讲述的却是现实社会的话题,儿童可能看的是精彩的画面和西游的人物,成年人看到的可能是自己的过去或当下的自己。
电影的主创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电影中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500年,动弹不得,就像一个现实社会中的中年人,被生活和工作重压,已经失去了去往前看的热情,只想回到过去,幻想着过点原来安静平凡的日子。后来突然遇到了一个孩子,从开始的手足无措,觉得是一种负担,到后来逐渐发现这竟然是自己生命中的一个惊喜,甚至成为自己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个故事折射出来的其实一种现实社会的家庭关系,若初心不变,则惊喜连连。
改编西游记的不仅是中国人,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曾进行过全新的演绎。
在日本,以西游记为主题的文艺样式包括电视、电影、动漫、木偶、游戏等,其中仅电视剧就已出现了四个版本,其中2006年富士电视台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首集便创下29.2%的收视率。
在美国,NBC电视台2001年便制作了The Monkey King(《猴王》);2009年,美国还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日本漫画拍成了电影大片《龙珠:进化》;今年,由吴彦祖主演的《Into the Badlands》(美版西游记)也会播出。
2009年元旦,德国在Super RTL电视台播出与美国合作的电视连续剧《美猴王》。
无论是美版还是日版的改编,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与原著相去甚远。对此,有中国学者提出批评,认为这些海外作品“篡改”甚至“丑化”了中国的神话故事。
专栏作者吴海云说:“其实,一个像西游记这么精彩、这么丰盛的文化文本,完全可以经得住多维度、多视角的重读与再编。不说外国人,只说中国人自己对于《西游记》的当代演绎——比如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今何在的《悟空传》,不也都结出了‘正统’以外的灿烂果实?中国应该有更多影响世界的故事,像《西游记》这样成功‘世界化’的中国故事,不是太多,而是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