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有时是偏见在主导中印关系

作者:孙莹

2015-05-12 第296期

“中印彼此缺乏了解,导致认知上的偏差,甚至有时候是偏见在主导着两国关系,”印度总理莫迪将在本周末访华,长期微妙的中印关系再度引起关注。

中印数据对比。来源:盘古智库

“中印彼此缺乏了解,导致认知上的偏差,甚至有时候是偏见在主导着两国关系,”印度总理莫迪将在本周末访华,长期微妙的中印关系再度引起关注。

近日,盘古智库就中印关系召开研讨会。会上专家均认为,此次莫迪来华将带来很大的贸易机遇,但投资印度目前面临种种瓶颈。无论如何,中国企业家需要在印度“提前布局”,经贸应成为中印关系的“稳定器”。

“如果按PPP(购买力平价)算,印度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三了。即便以汇率为基础计算,也是世界前十。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总量,包括未来的发展潜力,确实应该说前景很广阔,”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孙志明如是称。

“印度这个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一直很‘惦记’,特别是家电制造业。但‘惦记’了这么多年,真正走出去的很少,”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董事长潘保春则如是描述中国企业对印度的纠结之情。 

莫迪来华,会有很大的贸易机遇

“最近有关印度GDP增速将超过中国的这种说法非常流行,”盘古智库学术秘书王岳称,IMF去年10月份率先在世界经济展望中提出印度经济增速将在2018年超过中国;经合组织随后也提出印度经济将会在2016年超过中国。印度政府在GDP测算中对公示进行了调整,调整之后,他们自己认为2014年印度的经济增速已经超过了中国。

根据印度的“十二五”规划,总体保持平均每年至少9%的经济增长率,能源方面对于石油、天然气、煤的依赖度将提高。

“中印今年肯定要续签2006年签的边界贸易条约,”北京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林民旺认为,“莫迪上台之后,去了不丹,也提出‘跨喜马拉雅山经济带’的概念。我想这次莫迪来,条约肯定会签,边界贸易肯定会做大。”

林民旺说,如果这次莫迪访华能把非关税的贸易壁垒拆除,对中国商品进入印度很有好处。

另外,中国外长王毅去年宣布,2020年会中国的铁路会修到尼泊尔。“如果铁路修到那里,整个贸易成本会大幅下降,”印度人特别需要中国的小商品,尤其是“美的”的产品。数年前,300元售价的货物运到印度,运输成本大约200多元;如果2020年能通铁路,贸易机遇很大。

“印度有哪几个发财的机会?”林民旺称,首先是印度的生物制药。“去年习主席去的时候也明确说了这个,”他说,很多人都会买印度的香皂,据称对人体的伤害很小。印度治癌的仿制药,在欧美、非洲等都很有市场。“比如治疗肺癌的药易瑞沙,国内一瓶是8000多,在印度是280,如果你在香港买是1200,价差很大。”

林民旺还提到,一公斤牛肉在印度只卖十二、三块钱,与中国的价差非常可观。中印之间农产品可以互补,比如秋葵、芒果等在印度都很便宜。

“印度想进的,我们不想开;咱们想要的,印度又不想给”

中印贸易的空间确实很大。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李莉说,1988年中印关系正常化,当时中印贸易额只有两亿美元;2000年达到29亿美元,峰值是在2011年,达到739亿美元。“最近几年是有点停滞不前了。本来2010年温总理去定了一个未来五年规划,到今年应该达到1000亿。可是实际上这几年有点走下坡路,去年才有所改善。”

商务部研究院亚非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蕊也称,中印之间2000年之后、金融危机之前,有一段时间经贸发展很快,曾经一度还提出到2015年中印贸易要达到一千亿美元。但最近几年贸易基本都是负增长,2014年贸易总额只有700多亿美元。

中国出口印度增长率达到12%,但进口额一直上不去。印度的长处是IT产业、制药业,这些并不容易出口到中国。

“印度想进的,咱们不见得愿意开。但是咱们想要的,印度又不想给,”王蕊说。 

在李莉看来,中印经贸关系“停留在贸易,投资很少”。

印度的投资环境,确实有些问题。2013、2014年,在印度干了十年的沃尔玛,一直想做零售业终端,但是最后因为印度一直不开放,最后还是撤了。

据林民旺分析,企业在印度投资,首先要面临安全审查问题。据华为等企业称,电子产品的技术、安全审查非常繁琐。“华为去了十多年,都没挣到钱,”林民旺说,华为还在当地做生意的原因是希望把当地的政商关系打通,“希望印度在美国的压力下市场更开放,然后能有大的作为。”

李莉也说,自己2004-2008年在印度,“当时炒的最厉害的一件事是孟买的港口要扩建,李嘉诚的和记黄埔竞标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却因为‘安全’这关没过,把中标愣给取消了。后来也看到一些报道,包括华为生产的程控机,有一些政府部门根本不让你用。我们价格上有优势,技术又不差,但是安全上面一直限制我们。现在小米在印度市场卖得非常好,但有明文规定,军事等这些比较敏感的部门人员,包括他们的家属都不可以用。”

也有人抱怨印度的商业信誉。“曾有企业承包了大型工程,最后一笔钱却收不回来。谈不上亏,但是中国如今在印度投资,很大部分是工程承包,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愿意做了,”林民旺说。

据林民旺了解,印度并不太需要修高铁,但需要火车提速,希望中国能帮忙培训人员、改造系统。但林民旺觉得:“中国不应该帮印度搞基础设施。我个人觉得像高速公路、马路,这种钱,第一挣得很辛苦,第二在印度挣的也不多,经常会被拖工程款……印度的基础设施发展,虽然潜力很大,大家都想要这块,我觉得我们还是要谨慎。”

李莉称,在印度征地比较困难,因为每隔五年就有全国、地方的选举,拆迁拆不动。

还有就是劳工问题。“当地《劳工法》非常严苛,对劳工的保护无微不至,所以很难解雇一个人。这也导致印度的黑工、童工很多,这是为了避开《劳工法》,否则一旦雇了人,就解雇不了。而且印度缺乏熟练工人,需要做很多培训,”李莉说。

有些中资企业抱怨雇佣印度人会有“工作纪律”等方面的问题,但好处是薪酬比较低,3000多元就可以雇到英文很好、训练有素的员工。

从中国带劳工过去也会有问题,因为印度希望增加本地就业,劳务签证只给三个月。这个问题看来短期内难以解决。

中国企业家需要在印度“提前布局”

尽管在印度投资会遇到种种问题,但与会者大多认为,去年五月莫迪上台后,印度会有更大的商业机遇。   

“莫迪上台后,发展经济的愿望非常强烈,”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旭说,“我去年5月份去德里机场,里面没有几个人,也没有什么免税店;今年3月份去,一下多了很多店,而且大量打广告,60%的折扣,变化非常大。”他说,如今很多欧美商人都到印度去,认为莫迪政府给了很大的吸引力。

“美国在印度投资,也遇到跟我们类似的问题,比如土地和劳工保护。今年一月,奥巴马访问印度,在征地问题上从联邦层面推动法律修改,”王旭说,未来情况会有改善。

中国投资者需要在印度“提前布局”,这是与会者大多同意的。

“在印度投资会遇到很多问题,但也要从我们自身找原因,”王旭说,“比如管理水平的问题,尤其技术人员,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英语水平。你沟通都沟通不了。为什么我们政府反复跟国有企业说,你们施工的时候尽量雇佣当地工人,为什么企业难以执行?因为他不会说英语。”

国家发改委国际司原司长林大建,曾参与中印战略经济对话。她认为,对印度的投资,不能指望“立马拿现钱”,要做长期、战略性的投资,“起码15年、20年以后赚钱”。

“但是咱们的企业,国有企业有国资委卡着,要收现钱;民营企业老板天天就想着发大财,不愿意做长线投资。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南亚市场的市场需要培育,”她说。

“印度人对我们的技术非常感兴趣,他对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怎样迅速提出垃圾处理量、污水处理量非常感兴趣,”林大建说,但印度市场竞争度非常高,可谓“千锤百炼”,中国企业家几乎难以插足。她认为比较好的合作方式是合资,用中国的技术,让印度企业家来做渠道。

王旭也同意“最好的方式是合资”的说法。他说,老板们要改变“短期内要挣钱”和“所有钱要归我”的心态。

“比如你在广东,要去上海投资,或者要去浙江投资,也需要有当地的配合,到印度去也是一样,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是很重要的,”他说。

王蕊则提出,可以向日本学习:“当时青岛面临日本从中国撤资,我们去调研,我们就说东盟没有路,没有电,你们为什么去投资?日本人说,当初我们来中国的时候,中国也什么都没有,它没有的时候我们来投资才有意义,所以这个企业家的思路是这样的。所以,虽然印度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还是要去做,只是做的时候要把各方面的风险把握住。”

王蕊建议,可以学习日本的“研修生”制度。日本企业在中国找一批人,到日本的合作工厂边学边干,对方工厂给的工资比当地便宜,却能培训好工人。

“可以招大量印度人到中国企业工作,比如之前两三年招他的人培训他的技术,他再回到印度工作。我觉得这种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经贸应成为中印关系稳定器

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孙志明认为,中印彼此缺乏了解,导致认知上的偏差,甚至有时候是偏见在主导着两国关系:“有很多非经贸因素在影响中印的经贸合作”。

“中印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因素。两国这么近,如果基础设施能够真正改善,互联互通,经贸合作的发展空间会特别大。但是,之所以没有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政治安全因素起的作用太大了……我们对他们很多看法还是政治挂帅,”孙志明说,希望能通过经贸合作推动政治对话的发展。   

“中国现在赴印旅游,每年只有17万人次,这在中国每年一亿人次出国总量来说,是非常少的。印度每年来华人数大概是90万,这个数字也不算多,”孙志明说。

“应该是我们多邀请,多交流。因为从未来发展来说,我们对印度的需求可能还是更多一些。包括需要它的原材料,它的市场,它的人才。”

“印度经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我们不能采取孤立、遏制、旁观的态度,”王旭说,中美关系几十年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接触。中印的经济发展模式高度同质化,未来五到十年,中印两个经济体之间可能会发生很激烈的竞争,那时很多政治问题会更加激烈。     

李莉说,边界问题、西藏问题、巴基斯坦问题是中印关系“老的三大障碍”,现在新的问题是贸易逆差。“中印关系比较脆弱,经贸关系应该作为中印关系的稳定器。”

“中印关系,是两股力量在主导。一股是政府,一股实际上是军方;经济层面,企业家的声音非常少,”李莉说,未来的中印关系,应该从政府主导,转为民间推动。“两国领导人每次见面都非常好;但是一到军人层面,谈到边界,就是很多问题。所以实际上是不稳定关系。”她认为,一旦经济结合起来,中印关系会有很大变化。     

(凤凰网:孙莹)

(凤凰网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