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 享受白宫的“恩赐”
谁也没想到,20世纪惊天刺杀案把露西·约翰逊意外“推”进了白宫。1963年,刚刚16岁的露西走近时任副总统的父亲林登·约翰逊,向他提出一个在她看来再合理不过的要求。
“我问父亲,是否能邀请甲壳虫乐队来白宫表演,”她回忆道,“当时我非常兴奋。”
父亲的反应?“一个明确无误的回答:‘不行’,他甚至是不假思索。”露西最近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
副总统约翰逊认为,此举会被视为给自己谋私利。然而,露西却不以为然,她觉得这是一个纪念“伟大天才”的难得机遇,并能加强美英两国关系;当然,这对她和玩伴们这些粉丝来说,更是一个契机。
很快,“第一女儿”的身份让露西感受到来自外界的监督。1963年冬,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约翰逊火线接掌总统宝座,露西与家人从此搬入白宫。
此后,等待“第一女儿”的是与各国国王、王后共进晚餐,享受呼风唤雨的快乐,占据前排座位的威水。而在露西的美好记忆中,最中意的莫过于“个人”与“公权力”的两者结合。
“17岁生日那天,我只收到父亲手写的一张纸条,他说很爱我。”露西说。纸条发出6小时后,在白宫东厅,总统约翰逊签署《民权法案》(1964年),禁止美国在公共场所、学校和就业场所种族或性别歧视。
“这个荣光、激动人心的礼物将改变世界,而这发生在我生日这一天。”她说。
世俗 接招公众“挑剔”眼光
事实上,用露西的话说,突然被白宫所“拥抱”只不过是她在一个偶然机会中“降落”罢了。而这种“拥抱”已扩大到包括现任总统奥巴马女儿萨莎和玛丽亚的身上。
不过,在白宫生活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露西说,她不得不牺牲自己个人的时间。距她搬进白宫已有45年的今天,她仍然接到采访要求,打探她是如何消磨白宫时光的。
公众对“第一女儿”产生兴趣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像范妮·海斯,她1877年搬进白宫时与玛丽亚年龄相仿,直到她去世那天一直是媒体追随的对象。“因为她属于美国名人,”总统历史学家道·威德说。他是《历任总统子女:美国“第一家庭”生活的欢腾与悲伤》一书的作者。
“虽然公众对‘第一女儿’的兴趣一直保持稳定,但加在她们肩上的压力却越来越强烈了,”威德说,“这就像美国小姐选美大赛——— 对总统之女而言,却是一个现实的困境。在公众眼里,她应该高雅,如果她不漂亮,她就会受到嘲笑和奚落。”
1993年,切尔西·克林顿刚刚13岁,电视上正在热播的系列剧《周六夜生活》有情节嘲笑她“是个丑小鸭”。后来,该剧演员麦克·梅尔斯做出道歉,该剧重放时嘲笑情节被剪掉了。
艾米·卡特9岁时搬进白宫,不久后在一次国宴中她掏出一本书读了起来,这也被人嘲笑为不端庄无礼仪。卡特总统夫妇送她就读公立学校,而入学第一天,她拖着史努比书包耷拉脑袋走路、后面跟着一大群狗仔队的镜头,成为媒体翌日的封面大图。
在那之后,就再没有其他总统的子女就读公立学校了。
政治 扮演白宫强势角色
然而,一些总统之女在其父的政府中扮演着权力角色。
比如安娜·罗斯福,她在父亲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美国第32任总统)的政府中就是一个“超级助手”。威德说,她集私人秘书和白宫办公厅主任为一身,1945年随父参加著名的雅尔塔会议,出没于公众的视线中。
爱丽丝·罗斯福,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之女,是一个公认的时尚偶像,而且有几分叛逆,她也在父亲的政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带着推广美国外交政策的使命,爱丽丝举办全球野宴旅游,均由白宫出资。“这一举动目的是转移国外注意力,她父亲那时正努力达成日俄战争讲和条约,”威德说。为此,西奥多·罗斯福19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个性 幻想逃出“金鱼缸”
但是,对所有总统之女而言,她们既要必须达到父亲的期望值,同时又苦想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
苏珊·福特曾告诉《旧金山纪事报》记者说:“在白宫的日子里,我不断思考,我想成为正常人。但我无法正常……大家都在盯着你。”
但苏珊也趁有特权机会尽量抛头露面,并铭记爱丽丝·罗斯福曾经说过“在地狱也要活精彩”的名言。苏珊脚穿旱冰鞋通过白宫,在东厅举行她的舞会,并在音乐会上得到贵宾待遇———包括到后台单独去见摇滚明星罗德·斯图尔特。这一举动曾引发公众兴趣,传闻她与斯图尔特已订婚。
露西说,在白宫的日子里,有人告诫她,她无法改变事物,也无法让公众注意力消失。“住在白宫,你就像活在金鱼缸中,任人观看毫无隐私。这种压力似乎是不公平的,可能超过你能承受的极限,但这也是机遇,它让你学习、成长、用心去爱、广交朋友和亲历历史。” 编译:史
编辑:
汪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