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
中印需培育友好的民意氛围
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要想取得实质进展,双方需要跳出传统的窠臼,同时还要培植友好民意
《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胡仕胜
近两年来,印度媒体对中印边界问题及“中国威胁论”的恶意炒作,毒化了边界问题的解决氛围。一方面,受印度媒体蛊惑的印民众对华敌视明显增加。印度去年公布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2002年,认为中国为友好国家的受访印度人比例高达66%,但2007年这一比例却降至26%。另一方面,印度媒体的恶意炒作、印度军政要员口无遮拦地宣扬“中国威胁论”,以及印度公开以中国为目标的军事发展或部署规划等,也引发了中国媒体及网民的反击。
在两国民族主义均非常高涨的今天,民意对两国政府内政外交政策的影响日益明显。两国政府在解决涉及领土、民族、宗教等诸多敏感因素的边界问题时,就更须顾忌民间舆情。在这种情形下,要想通过谈判达成一个双方均能接受的、富有实质意义的解决方案,唯有营造两国友好的民意氛围。友好的民意氛围将有助于两国,尤其是印度方面放弃旧有的心态及思维定式,以更加灵活而睿智的方式化解边界争端。实际上,当年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即得益于两国的民间推动。
当然,在边界问题尚未解决之前,中印双方须继续维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实际上,1967年以来,两国边境从未发生相互枪击事件。这在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但我们也不能据此认定今后两国边境一定会平安无事。
当前需要引起警觉的是,在两国边防部队、两国媒体及其受众不断较劲的时候,边境地区“擦枪走火”事件引发边境冲突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有鉴于此,两国特别代表会晤机制尤显重要。两国高层至少可以透过这样的机制与对话,保持沟通,增信释疑,防止双边关系大局被一时难以化解的边界问题及其“意外事件”所拖累,甚至“误导”。
总之,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需要跳出传统的思维窠臼,更需要着眼于两国战略崛起的大前景,以极大的政治智慧来把握机遇,造福两国人民。
资料
中印边界谈判进展缓慢
中印边界长约20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从未划定过边界。目前,双方有争议的地区约12.5万平方公里,主要位于东段藏南地区的“麦克马洪线”附近。
2003年,中印两国同意设立特别代表会晤机制,确立了解决边界问题的三步走战略,即先确立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然后确立落实指导原则的框架协定,最后在地面上划界立桩。双方经过5轮艰难会谈,于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期间,达成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这也是迄今为止,该机制在边界问题上取得的最大进展,但中印双方在一些大的指导原则的具体内涵上分歧仍然严重。
由于印度固执于“承认现状”,双方此后的几轮谈判不但未能缩小分歧,反而陷入了越谈越僵的困境。
世界新闻报
作者:
胡仕胜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