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舟:台湾“独”不了 我们充满信心
2009年07月02日 09:15台海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五、“胡四点”开启两岸关系发展新阶段

2005年3月4日 ,胡锦涛总书记发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 四点意见” 。随后,国民党提出由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的要求。4月,大陆在国民党并未改变 “ 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各表” 立场的情况下,正式邀请连战来访。两党领导人在 “ 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 中,除共同宣示坚持“ 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促进两岸“ 三通” 、促进终止两岸敌对状态等共识外,专门明列“ 恢复两岸协商后,讨论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空间的问题,包括优先讨论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活动的问题 ” 。这表明,国共两党经过二十多年的互动摸索后,在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上终于达成一致,实现了 “ 对接” ,标志着中共关于“ 两岸同属一中” 的政策思想在实践中走向成熟。笔者当时由此断言:“台独”已是强弩之末,两岸关系从此将逐步进入一个良性互动的新阶段。

许多对两岸关系了解不多的人士会直观地认为,去年以来两岸关系取得的一系列快速而引人注目的变化,起因于民进党在去年选举中失败下台。其实,真正的变化从 “ 胡四点” 已经开始,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在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两岸关系发展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本着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态度,正确处理了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分歧,为台湾民众展现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乐观前景,从而也就抽去了“台独”势力长期赖以通过制造两岸紧张获取政治利益的客观基础,扭转了岛内政治运行的格局。近年台湾局势与两岸关系出现的种种转折性进展,都属于胡锦涛 “ 对台新战略” 的初步效应。

继“ 四点意见” 以后,胡总书记还陆续就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多次发表谈话,构成了中共 “ 对台新战略” 的系统内容,并于 2008年12月31日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的讲话中总括其成。关于 “ 对台新战略” 的意义与内涵,笔者在发表于今年《中国评论》五月号的《胡六点四大思想理论创新及其实践意义》一文中已经作过全面阐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这里不再详述。

六、落实“胡六点”精神,全面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 胡六点” 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外事务、军事互信等各个方面具体描绘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整体架构与目标,确立起两岸经由长期的经济文化融合逐步实现最终统一的正确道路。

那么,和平发展会不会导致与我们预期目标相反的结果呢?这里,对任何可能妨害统一目标的潜在因素与祸根,当然都要高度警惕,以策万全。但深究细察,就会知道这种可能更多地是存在于人们形式逻辑的推衍之中,而在两岸关系现实的辩证逻辑层面,则并不蕴含这样的结果。

首先,“ 胡六点” 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架构设计,基础建立在一个中国之上,以统一为指向。对于未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负面状况,“ 胡六点” 本身内含有相应的防御机制与应对机制。比如“ 恪守一个中国” ,“ 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 ” ;比如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明确是以 “ 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为前提,并着重申明“ 不受任何外国干涉” ;比如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则一定要建立在 “ 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 。而最后保证这些基础、前提确实不被动摇的基础和前提,则存在于我们可以预见的国家软硬两方面实力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及我们捍卫国家主权领土不受分割的民族意志之中。

那么,在台湾这样一个选举社会,政党轮替、民进党重新掌权的可能是客观存在的,那时会怎样?其实,民进党如果能够再次以“台独”为武器重新上台、而且上台后能够继续推行“台独”路线,那只有一种可能,这就是海峡两岸间主张统一的人们之间比如国共两党之间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又重新回到以前那种激烈纠缠、严重对抗的局面。除此之外,民进党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逐步调整政策,回归现实道路。如前所述,“台独”在过去一个时期里之所以能够成为严重干扰两岸关系的突出因素,不是由于其能量和影响有多大,而是由于人们混淆了两岸间不同性质的矛盾,把对岸那些主张统一、但在一个中国问题上与我们抱持一定不同看法的人统统归诸于“台独”和“ 两个中国” ,这一方面使岛内主张统一的力量逐步失去“ 话语主导权” ,一方面导致一些本来认同未来统一的民众出于对大陆不满而转向支持高喊“台独”的人士。现在,“ 胡六点” 已经明确指明两岸尚未统一的原因是由于“ 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 ” ,从根本上厘清了两岸间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正面面对不同的统一主张与立场之间的差异。这从总体上抽去了“台独”势力制造两岸对抗从中渔利的现实基础,决定了民进党不可能再依靠“台独”去获得政权,获得政权后也不可能再如以前那样实行“台独”路线。此外,“台独” 必定退潮的内在依据,还存在于“台独” 的起源之中。1945年台湾“光复” 时,台湾民众对祖国充满期待, “ 全岛鼓乐,数月不绝” 。后来一些人选择“台独”,主要是对国民党接收时的种种作为、“ 228事件” 、长期专制统治的反抗,并不是台湾人天然地、绝对地非独不可。随着台湾政治转型期的结束,受两岸基本格局规限,加之我政策方针越来越合情合理、越来越照顾到台湾民众的情感与利益,“台独”退潮势所必然。当然,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过程,“台独”不可能戛然而止,余波荡漾是肯定的,回光返照也是可能的;其中主要的观察点,仍然是岛内围绕政权进行的斗争。

近来不少论者都提到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是去年以来两岸关系陆续取得重要进展,一方面是台湾民众中的 “ 主体意识” 还在继续增长。其中透露出的,同样是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隐忧。这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有台湾当局 “ 陆委会” 公布的各项民调数字为据。但这一现象仍然可以置于事物的运动过程进一步加以辨析。大家知道,台湾意识并不等于“台独”意识。在过去二十多年,它在台湾社会特别是某些政治人物和媒体中被逐步衍化引伸出 “ 台湾主体意识” 。“台独”势力使用这一概念时,无疑注入了所谓“ 主权独立” 、“ 一边一国” 的内容。那么,除了“台独”作祟之外,“ 台湾主体意识” 为什么在一般台湾民众中也逐步发展出与大陆相区隔、相抗衡的意涵呢?首先,所谓 “ 主体” ,是相对于客体而言,而客体的特征是从属性与受支配性。在以前两岸关于一个中国的争执中,大陆长期坚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 、两岸是中央对地方关系、台湾在国际上没有资格如何如何等绝对排它性主张,被台湾民众认为是 “ 完全无视现实” ;相对应地,他们始终坚持两岸是“平等” 关系。表现在政治概念上,就是“ 两个对等政治实体” ;进一步表现在理论和理念层次上,就逐步发展为 “ 两个主体” ,因而有所谓“ 台湾主体意识” 之论。其次,当前岛内民意调查中表现出的“ 台湾主体意识” 不降反升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事物变化前的过渡性社会心理反应。其中一是担心两岸关系走得太快;二是观望大陆 “ 两岸同属一中” 的理念及其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是否能够切实贯彻,还是仅仅属于一种权宜之计。可见,所谓 “ 台湾主体意识” 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如果说以往二十多年部分台湾民众从心理上走过了一个与大陆渐行渐远的过程,那么在胡锦涛 “ 对台新战略” 确立并不断强固以后,两岸人民在思想上、感情上相向而行的一个新的战略进程已然开启,本来深藏于台湾人民血液深处的 “ 中国意识” 将不断被激活,并逐步发展成长。

深切明了以上道理,我们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就会充满信心,多一份笃定,多一份从容。不能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我们与外国间的和平发展相提并论,两岸同为中国人的血脉情感、同文同语、同习同俗的文化基因将发挥它深远的影响。随着两岸经济合作大规模推进、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局面进一步形成,两岸将由经济的融合逐步达成经济的一体化,形成经济的统一。随着 “ 三通” 后两岸间“ 一日生活圈” 功能逐步发生作用,两岸人员往来及台湾民众在大陆求学、就业、定居、通婚等各种活动成为常态,民间社会联系日益绵密,人民情感持续交融,事实上将逐步实现两岸社会的融合。随着两岸交流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与大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将逐渐为解决两岸政治分歧提供条件,为最终走向两岸政治的统一奠定基础。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郭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