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摆摊打也打不掉? 刚上任“县官”苦思良方
1982年至1984年年底,谢高华从衢县县委书记调任义乌县县委书记。1985年调任衢州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1995年退休。
现在,谢高华的新家在衢州学苑新村,阳台很大,种了很多蔬菜,养了不少花。记者来到他家时,78岁的谢高华已卧床十多天了。
记者来到他家时,中医正在给他做按摩。说起当年的“吵架”风波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这位义乌的老书记谈兴很浓。他向记者澄清了一个细节,当年冯爱倩只是用手敲了几下,没有大拍桌子。谢高华老伴介绍,尽管只在义乌工作三年,但义乌人没有忘记他,每年都有义乌人来看望他,这让他一家很感动。谢高华向记者描述了当年他和冯爱倩见面的经过。
“冯爱倩性格外向,是个泼辣的人。她在县委门口,用义乌土话问了我几句,我初来乍到,听不懂。便问她什么事,但她语气很急,话还是听不懂。这时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我就往办公室里走,对她说,跟我到办公室里去。她说,‘去就去’。我办公室很简陋,她进办公室后,就递了一根‘大重九’烟。我们慢慢谈,她的话我也就听明白了。她是责问县委为何不让她做生意,还要罚她,赶她。
“当时,她肚里有股气,语气是责问的,语气激烈时,还用手敲桌子,但没有传闻中的‘大拍桌子’。我们谈得比较投机,谈了一个多小时,也了解了她家里的情况,知道她靠做点小生意维持家里的生活。我说了两句话,一是我理解你,同意你摆摊;二是会告诉有关部门,不来赶你。
“对于这类摆摊的行为,政府没有明确的态度。但老百姓要摆摊,打也打不掉,赶也赶不跑,批也批不倒,生命力这么强,也让我思索。我组织了一些干部进行调查,发现这是老百姓为了生存找出路,是一个好现象。我们义乌办市场,当时的金华地委书记厉德馨很支持。”
农民经商可否? 一号《通告》说OK
大家调查回来的结果是:一,义乌人特别苦;二,商业头脑比较发达,精明;三,胆子很大。在下乡调查的过程中,有不同意见的机关干部也开始统一了认识,没什么危害,还可以让义乌人赚点钱,觉得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调查过程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统一思想的过程。”谢高华说。
1982年8月25日,义乌县委做出了一个当时被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这成为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雏形。随后,义乌县委、县政府的一号《通告》问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
市场开放后,大街小巷挤满了,周边的农民也都进城来了,摊位一直摆到了县委大院的门口,有上千种产品在市场销售。而谢高华这个县委书记,“如果早上7点之前不出门,就根本出不去了。”
在政府的呵护下,市场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在1983年下半年,谢高华提出了“兴商建县、振兴义乌”的口号。可是,当时义乌工业基础差,农民土地少,财政上没有资金。怎么办?县委书记决定向银行贷款,兴建摊棚式小商品市场。
因为资金量比较大,县级银行根本不可能贷出这么多钱,他辗转找到了省里的银行。虽面临压力和争议,但最后,谢高华还是果断决定贷款57万建设摊棚式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蓝图从此绘就……
义乌至少还会红100年
1984年底,谢高华调任衢州,但义乌的小商品城之路从此却拓展开来。
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义乌拥有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2007年成交额达到348亿元,连续17年居全国工业品市场之首,并已成为全球小商品价格的风向标。
对于义乌小商品市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义乌商人何海美有发言权,因为她是义乌第一代摆摊人,至今仍活跃在经商一线。
在商城市场,何海美回忆起当初的摆摊生涯。“当时做的小生意是卖照片,就是卖电影《红楼梦》中的古装剧照,像林黛玉的照片。当时‘文革’刚结束,杭州照相馆门口,摆放了很多古装戏的剧照,很时髦。当时我二十出头,做生意实在是没办法。当时做生意低人一等,都是偷偷摸摸的,不像现在。
“义乌小商品市场现在名气大了。但我记得,在1984年、1985年时,有不少领导也来参观、考察,市场请他们题词,他们都不敢题。
“前些年,一位北京来的专家问我,义乌的市场还会红多久,我说至少100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金毅申淑芬
编辑:
周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