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事记:1961年
2009年08月12日 11:18中国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国民经济调整

三年“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严重的困难局面。1960年9月30日,在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委党组《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此之前,李富春于8月中下旬对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进行研究时,根据上海会议和北戴河会议精神,特别是根据周恩来的意见,提出应以“调整、巩固、提高”的方针安排经济工作的意见。8月底,周恩来提出,应在“调整、巩固”后面加“充实”两字,从而最初形成了完整的“八字方针的意见。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表明“大跃进”运动实际上已被停止,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在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会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随后,相继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这些条例实行后,经济生活中一系列规章制度恢复和建立起来,经济调整有了明显的起色。同经济工作的调整相配合,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也进行了政策的调整。

总之,国民经济调整政策的制定和施行,使得自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业生产开始回升,国家财政实现收支平衡,市场商品供应状况缓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略有上升。而且,在经济调整过程中,对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党在政治上“左”的错误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而且愈益发展。

精简机构和城市人口

1960年8月14日,中央发出《关于开展以保粮、保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第一次提出要大量精减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战线。一个月以后,中央批转了习仲勋《关于中央各部门机构编制情况和精简意见的报告》,并决定成立中央精简干部和安排劳动力五人小组,由安子文、习仲勋、马文瑞、钱瑛、刘仁组成,安子文任组长,习仲勋任副组长,统一领导精简工作。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但是,急于求成的“左”的思想并未根本克服,全会以后,“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仍然执行不力。

1961年5月,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又一次召开工作会议。会上周总理作关于粮食问题和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他说,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如何压法?最重要的方针,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我们的职工人数还可以压低,压低并不影响我们的建设,反而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3个人的饭3个人吃,不要5个人吃。陈云着重讲了精减职工和动员城市人口下乡问题。他指出,现在我们面前摆着两条路供我们选择: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别的什么路可走。

西楼会议期间,2月22日,中央书记处正式决定成立中央精简小组。小组由杨尚昆、习仲勋、谢富治、张启龙、马文瑞、章夷白、高云屏、童小鹏8人组成,杨尚昆为组长。中央精简小组在中央书记处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有关全国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工作中的日常事务,随时向中央反映这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研究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原由安子文任组长的中央精简五人小组即行撤销。

经过艰苦努力,到1963年6月,同1961年1月比,全国职工总数减少了1887万人;全国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国家按时完成了精减城市人口2000万这项攻坚任务,创造了历史的奇迹,为我国平稳度过三年困难时期,为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试行包产到户

“大跃进”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局面,迫使中共领导人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1961年3月,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赴广州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会上,他就安徽实行“责任田”的问题在华东小组作了发言,引起不同的看法。3月14日上午,他把试行“责任田”的好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毛泽东明确答复说:“你们试验嘛!搞坏了检讨就是了。如果搞好了,能增产10亿斤粮食,那就是一件大事。”

在曾希圣的精心指导下,责任制在安徽推行得十分顺利。1961年7月12日,毛泽东到南方视察,途经蚌埠时,召见了曾希圣。曾希圣向毛泽东汇报了“责任田”实行的情况,并对“责任田”和“评工记分”这两种办法作了对比,强调“责任田”较之“评工记分”更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有利于增产。毛泽东听后,说:“你们认为没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广。”

此后,对于包产到户责任制“是”与“非”的争论暂时停了下来,“责任田”的推行速度大大加快。1961年8月中旬,安徽全省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的生产队猛增到占全省总数的70.8%,到年底己达90.1%。

由于包产到户责任制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因而仅仅实行了一年就大见成效。1961年安徽全省粮食总产量实际上达到900多万吨。由于粮食丰收,征购任务超额完成,农民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非正常死亡的现象没有了,群众称赞“责任田”为“救命田”。

1962年2月,曾希圣在安徽搞的“责任田”被宣布为犯了“方向性”错误,曾希圣为此作了检查。同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在批判“单干风”时,指名批评曾希圣是“代表富裕中农利益”。这最终宣布了承包责任制的夭折。

“工业七十条”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为了切实执行这个方针,系统解决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邓小平领导和组织中央书记处、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派出11个工作组,分别到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吉林等地的工矿企业进行调查。

7月26日,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谈了东北工业企业的情况,提出企业要整顿,要起草一部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并且让薄一波具体负责起草《国营工业企业管理工作条例(草案)》。8月11至14日,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央书记处在北戴河连续举行四天会议,对薄一波写出的条例草稿逐条讨论,最后归纳为七十条,简称“工业七十条”。

“工业七十条”针对“大跃进”出现的不讲究经济核算,工资、奖励制度上存在平均主义,以及党委包揽企业的日常行政事务等等种种弊端,以及生产秩序混乱,瞎指挥、乱操作,设备损坏严重,经济效果很差等问题,明确规定了国营工业企业的性质和基本任务,重新肯定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要求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强调计划管理、按劳分配、企业经济效果和职工物质利益等项原则。这个条例草案的讨论和试行,对于总结国营工业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贯彻执行当时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促进我国工业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石建国 武力)

  共有评论0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谭不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