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快评
假如闫德利真的有艾滋……
从10月13日到昨天为止,“容城艾滋女”事件整整持续了11天,当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闫德利前男友杨某以涉嫌诽谤罪被拘后,“艾滋女”事件也就到了尘埃落定的时候。所谓冤有头,债有主,这回似乎已经找到了为闫德利名誉负责的罪魁祸首——闫德利清白了。
回顾闫德利从“烂女”到“清白女”的过程,转折点是10月19日的那次血液检查。当HIV抗体检测为阴性的结果公之于众时,公众对事件的关注点才首度从闫德利身上转移到幕后黑手是谁的质问上,在此之前,闫德利已经背负着“艾滋烂女”的污名整整一个星期。在一片声讨声中,这个弱女子和她的家人包括事件中所披露的279个“嫖客”都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巨大的压力。网络暴力——一个熟悉已久的名词在此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身的话语霸权和现实杀伤力。也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闫德利选择了沉默、报案和艾滋病血液检查。
有人说,闫德利当时的这种选择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这种观点遵循的逻辑是闫德利如果没有患上艾滋,那网络上以“闫德利”之名写下的诸如在北京卖淫,曾被继父强奸,以及艳照这些内容也就不足采信,闫德利也就证明了自身的清白。但笔者认为,且不说这样的逻辑顺序是否经得起推敲,单就“自证清白”的做法,本身也是对网络暴力的一种无奈妥协。这种无奈让人联想起前不久“开胸验肺”的张海超。不同的是,张海超所要对抗的是强势的资方老板,而闫德利要对抗的则是众口铄金的话语霸权。而在这种话语霸权面前,受害者今天是闫德利,明天就有可能是你我自己。
由此还联想到一个更为“可怕”的假设。如果闫德利在血检过程中真被查出患有艾滋病,那闫德利该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虽然大家都知道艾滋病的传播并非只有滥交一种途径,但在谈“艾”色变的社会环境下,在如此“一边倒”的舆论压力中,闫德利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信服她的清白,又有谁还会去在乎事件背后的真相。
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艾滋女”事件是典型的互联网上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案例。对于这样的事件如何厘清,又如何追究责任,不仅仅是一个健全网络立法的问题,更是一个健全网络道德的反面教材。 朱昕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缪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