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记者飞赴深圳 协助两家人联动寻子
本报记者昨晚已飞赴深圳,将通过当地警方和相关媒体展开联动,协助两家人寻子。
目前,《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等当地媒体已就此展开报道,《深圳晶报》也表示将与本报进行联动。据当地新闻同行介绍,两家湖北人执着的寻子行动,深深感染着当地群众,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对此进行关注,也希望通过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对拐骗儿童犯罪行为的重视,并吁请相关部门有所作为,对拐卖儿童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当希望被人偷走时,一切都变得如此痛苦……
失去孩子的每一天都是煎熬
“去年10月9日,终身难忘的日子。那天,我一生的希望被人偷走了。”孙海洋悲愤地说,“孩子失踪后,一家人从此过上了不正常生活。从那刻起,每一分一秒都在煎熬中度过。”
孙海洋说,事发第二天他发动亲戚在各地张贴广告,寻找线索,并卖掉了老家的房子。以后一家人的生活只围绕一件事:寻找孩子。他自己就张贴了10万多份广告,跑了数不清的路。去年冬天,为了一个明知不可能的线索,他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银川。孙家年近7旬的奶奶背着寻子广告,独自找到东莞、揭阳,最后病倒在异乡。
彭高峰家的孩子丢失后,他和妻子双方的父母一夜之间赶到了深圳。妻子说,此生只要这一个孩子,一定要找到他。一天不找到孩子,10年、20年,寻子广告永远不会撤掉,永远等着儿子的归来。
“宝贝回家寻子网”站长张宝艳:
希望建立官方寻子平台
彭、孙两家的寻子路上,得到了众多好心人相助。其中全国第一家纯公益寻子网站“宝贝回家寻子网”,给了他们巨大的精神鼓励。昨日,记者连线了该网站站长张宝艳。
同情家长创办网站
张宝艳说,想给丢失孩子的家长提供帮助,这种想法最初源于1992年。那时她偶然看到一本书,叫《超越谋杀的罪恶》。她于此初识丢失爱子的父母们牵肠挂肚,撕心裂肺的感觉。
过了几年,张宝艳竟然有了亲身体验。有次去商场,不小心把孩子弄丢了。全家人疯了一样四处寻找。作为一名母亲,张宝艳感到深深的无助和恐惧。所幸孩子最后找到了。但那种痛苦,她一辈子忘记不了。
后来,陆续看到许多报道,每年都有孩子被拐走,每年都有父母倾家荡产寻子。张宝艳再也坐不下去了,她决定建一个网站,通过这个平台,来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网站建起后,引起许多人关注,全国各地先后有8000多人作为志愿者加入。该网站今年成立一周年,共帮家长找回了20多个孩子。
呼吁政府建立寻子平台
张宝艳说,通过网站的运转,他们惊讶地发现,全国几乎每座城市都有数以百计的孩子失踪,以男童居多。像南方某城市,几乎每年都有上百名儿童失踪。最后能找回的是极个别。
张宝艳说,孩子之所以难找,与信息不公开、难沟通有很大的关系。家长到异地找孩子,简直是大海捞针。就算有的地方解救了孩子或收留了流浪儿童,可家长们仍不知道是哪些孩子,有什么特征。一方是公安找不到孩子家长,一面是家长无从找回孩子。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做更多工作。她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建一个有关丢失、失踪、流浪、解救等类儿童的信息网,将他们的详细特征发布上去。家长们可以找到更多信息。一旦公开,拐骗者得逞的可能性会降低。
收养登记制度需健全
另外,应该严格把关收养制度。凡家庭收留儿童必须办理收养手续,查明孩子来历,不合条件的坚决不允许收养,杜绝买来孩子私下收养的现象。对把关不严格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处分。如果不能随意收养、上户,买卖孩子的空间会小很多。政府如果发现有来历不明儿童,应着手调查。对拐卖、买卖儿童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
张宝艳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在许多地方相关制度仍然有许多漏洞。“不能让一些人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她呼吁政府在这方面应不断加强管理,有所作为。
作者:
张欧亚 陈杏兰 实习生 金慧
编辑:
李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