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村落
元元家在一个山坡上,是一个三室一厅的平房。这种房子在红村很普遍。“如果没有房子,老婆都娶不上。”元元的母亲王淑珍说,现在盖一个这样的房子,需要六七万。
“吃盐、吃油、吃酒(酒席)”,还有看病,小孩上学,这些钱加在一起一年有七八千元。
山区地少。元元一家三口人,不到1亩地,还分散在好几个坡上,这里几分,那里几分。
除了自己家的地,王淑珍的父母还种着别人的地,不用交什么费用。“土地送都送不出去。”王淑珍说,地分散在坡上,种着不方便,肥料都得自己用肩挑。这些地产出的粮食刚好够自己家吃。
“如果不出去打工,光靠农业生产,日子没法过。”王淑珍的一个邻居放羊,吃盐还要赊账,卖了羊才还账。有不去打工的人家,菜都吃不起,油只放一点点。
“没办法,为了生活也要出去。”王淑珍从15岁就开始出去打工,她的丈夫江涛从20岁出去打工。打工是村里人的常态,一般中学毕业就出去了,有的没毕业,就辍学出去打工了。
辰辰的爸爸余振海今年34岁,1992年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做生意。那时,他学习成绩还不错,他妈妈想让他考个师专,以后做老师。当时做教师的工资是一个月280块钱。
正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他跟妈妈和姑姑出去卖了一趟被单,10多天就赚了800块钱。此后,他就开始和邻居们一起全国各地跑丝棉生意,一年能净挣2?3万。鲁山县有个丝棉生产基地,这里的人出去常常是卖丝棉,做床上用品生意。
余振海还倒卖过药材,去新疆修过水渠,“哪里能挣钱,就往哪里跑。”2004年,他开始在煤矿包活,做小班头。
这段时间,他正计划着和另外3个人合伙包下平顶山西区的一个矮煤层。他自信地说,如果不出事故的话,1个月每个人至少能分10万块。
红村村主任李小录说,红村有110多户,530口人,不出去打工的人家很少,而夫妻俩双双出去的人家能占到总户数的70%。“留守儿童在这里是避免不了的,因为不出门不行。”
林林的爸爸妈妈在福建厂里打工。出事后,妈妈回家呆了10天,就又匆匆走了。爸爸干脆没有回来。“回来一趟就是一个月工资,过年的车票太贵了。”林林的爷爷说,现在主要是他和老伴在跑官司。
“我想让爸爸妈妈在我身边,”林林说,“但也希望他们多挣点钱,供我上学。”过了一会儿,小姑娘又补充了一句:长大了,我也要出去打工。
(文中未成年人及其父母,小学校、村庄名均为化名)
更多精彩新闻 点击这里>>>
作者:
欧阳海燕
编辑:
郭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