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与福建京剧:从知音、吹鼓手到引路人[组图]
2009年11月19日 16:18福建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京胡名家燕守平(右一)在指导福建京剧院的乐手演奏。

关爱

“京剧有京剧的艺术规律,一定要苦练,不会一两百出传统戏,成不了气候”。“很好地继承,然后才能谈得上一定程度的创新”。

“我给你们五到十年的时间苦练,学京剧没有捷径好走。”

朱镕基对福建京剧院的演员们说得最多的,是一个“苦”字。他总是叮嘱大家,没有勤学苦练是成不了伟大演员的。学京剧要不怕苦,特别是要苦学、苦悟、苦练。

朱镕基十分看重京剧的传统戏。他告诫大家:“京剧有京剧的艺术规律,一定要苦练,坚持练传统戏,不会一两百出传统戏,成不了气候”。“很好地继承,然后才能谈得上一定程度的创新”。

高度程式化的表演,琳琅满目的名家流派,为京剧铸就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燕守平认为,培养京剧人才,必须从苦练传统戏抓起,这是绕不过去的弯,朱镕基要求青年演员苦练传统戏,这是按京剧规律办事。

唱老生的张萌是第一个被“抓”的。他2005年进福建京剧院,第一次见到朱镕基时,不过19岁。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很羞愧。那天轮到他唱时,朱镕基先问他会不会唱《洪羊洞》,他答不会;再问会不会唱《失街亭》、《搜孤救孤》,他还是不会。朱镕基就纳闷地说,你是唱老生的,怎么连这些传统的老生戏都不会唱呢?

一席话,点醒了张萌,从那以后,张萌开始一出一出刻苦练,慢慢积累起“家底”,如今已经成了院里的骨干。

批评归批评,朱镕基还是牢牢记得他。今年2月,福建京剧院应邀到深圳演出,朱镕基点评时,还特地点名说:“张萌!你一定要用功学,一定要使出吃奶的劲儿!”这句话,也成了大家监督张萌用功的鞭子。

朱镕基要求苦练,更要求认真。在他面前表演,大家都不敢马虎,因为他的眼睛很“利”、耳朵很“尖”。25岁的花旦李海宁说,有一次唱《廉锦枫》,结束后,朱镕基马上指出刚才演唱中的一个不足:“‘蛟螭(chī)’这个词,在京剧演唱中,要唱成‘蛟螭(qī)’,而不能再读‘螭(chī)’。”

弹月琴的田文彬也被“抓”过。有一回,乐队合奏《迎春曲》。音乐刚一停下,朱镕基就朝她走过来,说:“你刚才错了一个地方。”田文彬心里明白,刚才自己确实弹错了一个音符,没想到被朱镕基听了出来。

三年下来,年轻演员们不仅积累了许多熟练的传统戏,而且养成了严谨认真的艺术风气。这要得益于朱镕基的“苦口婆心”。

金于贤说,朱镕基对这些年轻演员爱得很深,抓得很紧,监督也很严格。

有一次,朱镕基即将离开福州前,还与演员们作了次语重心长的谈心,他说:“我给你们五到十年的时间苦练,学京剧没有捷径好走。你们材质很好,要好好珍惜,勤学苦练传统戏。学习挺苦,也有曲折,你们一定要下工夫,坚持住,成为伟大的演员!”这番话,大家都铭记于心。

“这样改一下,不就把整个戏的思想性提高了一大步嘛!”

福建京剧院的新编历史剧《北风紧》,如今在全国连获大奖,每次演出,都是掌声满场。演员们由衷地说,最该得到这掌声的,是朱镕基。

2007年,在刚刚整修一新的福州凤凰剧院,朱镕基第一次观看了《北风紧》。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后,他兴奋地走上台,站着评点,一连说了42分钟。

朱镕基一开口,就称赞说:“我刚才看了一出好戏,得到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随后,朱镕基的点评直指剧本的主题。他明确说,整部戏的主题要调整——“这个戏,主题思想不必一定要突出养育之恩、知遇之恩的矛盾,我们中国还有另外一个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思想,以人为本。这样改一下,不就把这个戏的思想性提高了一大步嘛!”

接着,他提醒演员们说,你们唱得都不错,但感情还没有完全倾泻出来。必须谨记一点:你们在戏里已经变成这个人物了,要唱出感情,放开一点!

朱镕基还要求大家注意舞台效果:音响太响,灯光不能太暗……

当时,作为主演的田磊就站在朱镕基旁边,清楚地看到他的额头、后背渗满汗水。满场700多位观众情不自禁地不时鼓掌叫好,所有人都被他热情而专业的现场点评深深打动。

当天即兴评点之后,朱镕基晚上回去又把思路整理了一番,第二天就召集《北风紧》的主创人员开会,专门讨论如何提升主题思想。

此后,《北风紧》展开新的调整和编排,朱镕基也不时给予指导和评点。

刘作玉回忆说:“《北风紧》这出戏,朱镕基盯了两年,倾注了很多心血,亲自帮我们调整唱腔、修改唱词、讨论布景,连小细节他都不放过。”

2008年,《北风紧》要参加中国京剧艺术节了,朱镕基就与在京出差的刘作玉再次详细商讨,讨论排练中的一些细节。当听说《北风紧》要更换布景时,他详细了解了成本与效果,叮嘱不要追求大制作,要遵循京剧艺术的规律,着力在表演和唱腔、人物情感的挖掘上下工夫。

随后,朱镕基又细看了一遍《北风紧》剧本,并给刘作玉写了一封亲笔信,针对剧中的两句唱词,提出修改意见。一处是,原文的“金国对我有知遇之恩,我自然也要知恩图报”,改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此乃臣子之义”。另一处是,原文的“北魂南归兮,亦两难”,改为“北雁南归兮痛断肠”。

这个“北雁”,后来成为二道幕上的大背景,贯穿全剧,许多观众称之为最具冲击力的戏剧背景之一。

修改后的《北风紧》得到了艺术界的肯定。梅兰芳的关门弟子胡芝风看过《北风紧》后称赞说:“主人公施宜生为了宋、金两国百姓的安宁,用生命换来了两国之和,人物的悲剧命运、百感交集的人生况味,回味无尽。”

京剧艺术评论家在专业杂志上评价道,新编历史剧要想留得住、唱得响、传得开,关键在于出人、出戏。《北风紧》立意高、演技棒,既出剧目,又出人,是京剧新编戏成功的典范。

“这批苗子很好,请你们好好指点,这是功在福建,泽被两岸。”

退休后的朱镕基,与一些京剧表演艺术家来往较为密切,包括有“南尤北燕”之称的京胡名家尤继舜、燕守平,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之女、名旦马小曼,以及上海京剧院著名的梅派青衣夏慧华。如今,他的这些京剧界名家朋友,全都成了福建京剧院的老师。

这段名家与年轻演员间结下的师生缘,牵线人正是朱镕基。

在福州时,朱镕基不时嘱咐年轻演员们:“你们要多练、多看、多观摩,要去拜名师。”但福建是京剧的“偏远地区”,拜名师不易。朱镕基就盘算着给他们找老师。

京剧是一门有着规范体系的艺术,讲究口传心授。每个门派都有珍贵的家底,代代相传,没有名师指点,自己是不容易悟到的。

朱镕基培养人才心切,马上就亲自帮助京剧院联系老师,很快,燕守平、马小曼、尤继舜、夏慧华都请来了。朱镕基交代这些老师说:“福建京剧院这批苗子很好,请你们好好指点,这是功在福建,泽被两岸。”

随后,在省委书记卢展工的提议下,2006年4月,省政府专门聘请他们担任顾问,负责指导福建京剧院。2007年,著名的月琴演奏家尚长贵和化妆师佟凤翔,也被聘请为省政府顾问,成为福建京剧院的老师。

2007年6月30日,在福州西湖大酒店,福建京剧院为年轻演员们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马照琛、孙进拜师尤继舜,马金龙拜师燕守平,田文彬拜师尚长贵。张召君拜师京剧名旦赵葆秀。

一个规模不大的京剧院,一下子请来了这么多名家,消息传开,省外的同行都十分羡慕。

拉京胡的马照琛告诉记者,自己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就认识尤继舜老师,因为尤老师的女儿是她的同班同学。当时,同学们都羡慕她有个名家爸爸,可她却很委屈:父亲根本就没空教。“可以想象尤老师有多忙,都是总理牵的线,我才如愿以偿。”

这些老师不但亲自教,而且帮助牵线,让更多的年轻演员有机会去外地向名师学习。

在名家的强化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都逐渐成长为骨干,获得出演主要角色的机会。他们说,小年轻有这么多机会,这在一些老牌剧院是不可想象的。

老演员也找回了青春。39岁的青衣演员孙劲梅是《北风紧》的女主角,她说,1987年她从省艺校毕业前,学校曾安排她到北京,向国家京剧院的著名青衣张曼玲老师学习青衣。但后来,她被分配到京剧院工作,由于院里经费紧张,她一直没有机会继续学习。如今,省里每年都拨出专项培养经费,在时隔19年后,她终于又能面对面向张曼玲学戏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华林   编辑: 王平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