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环醉心改编京剧 传统戏焕发新生命力[图]
2009年10月21日 14:10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瑞环还在天津市长的位子上,就在繁忙政务之余修订、整理、改编剧本,此后20余年不断修改。这次汇演展示的是他投入精力最多、全剧整体修改量最大,也最具影响的改编剧目。

李瑞环改编的剧目大部分都是文戏,因为文戏更重文本和唱词,且故事大多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也曾属于京剧历史上的名剧或曾在舞台热演的大师、流派代表剧目。

在改编中,他不是为改而改,而是坚持从剧目实际和时代、观众需要出发;不是随意变型,改得面目全非。针对具体剧目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对全局从主题思想到情节结构、人物塑造都通盘谋划,巧为剪裁,在文字上精雕细琢,芟除枝蔓,减少重复,增减并改,补缺润色,在精炼全剧的同时,使得主要人物形象和核心唱段得到了强化和丰富。

几乎所有的剧目都由原来的4个多小时精简为2个多小时,但又保留了经典唱段。一位老戏迷散戏后对记者说:原来也看过这个题材的戏,这次改编后,感觉结构很干净、明了,同时把大量时间留给精彩唱段,很是过瘾!

最早改编成熟的《西厢记》舍弃了大团圆结尾,在长亭送别处就戛然而止,暗含张生、崔莺莺的悲剧性结尾,马连良儿子马崇仁赞为“改得最精彩之处”。《西厢记》于1999年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获“示范演出奖”。

《金断雷》、《楚宫恨》先后在第三、四届京剧节获“优秀保留剧目创新奖”和“荣誉改编奖”,《韩玉娘》在2008年第五届京剧节荣获“特别荣誉改编奖”。

在这次“李瑞环改编剧目汇演”中,身为张君秋艺术基金会副会长的张派名家薛亚萍在《刘兰芝》一剧中成功饰演了刘兰芝这一角色。谈及此次汇演,她颇多感慨。“这让我想起了当年跟着老师张君秋先生与老市长一起改戏的情景。”薛亚萍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天津戏曲学校的一批学生面临着分配问题,他们后来成立天津青年京剧团。1986年,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提出“喊一百句振兴京剧口号,不如踏踏实实抓一个团”。从当年6月起,他亲自选定剧目和老师,为天津青年京剧团传授,排演京剧经典剧目,史称“百日集训”。

此次集训,全国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的名师齐聚天津,李瑞环的老友张君秋被聘为集训总顾问。

薛亚萍作为一个观摩生,连同照顾老师张君秋,也参加了这次集训。

《刘兰芝》是最早被改编的剧目之一,薛亚萍清楚地记得“老市长”李瑞环和君秋先生在排练现场切磋唱词,为了丰满人物,适合现代人的视觉审美,删节了繁复的场次,专注地在三场戏上下功夫,使情节更加合情合理。

集训场所在天津宾馆,100天时间,排出了10出经典剧目,也带出了一支“菊坛劲旅”。如今,天津青年京剧团的演员阵容,服饰配备,相比北京京剧团都不差。这次集训创立了新时期京剧人才培养模式,被全国众院团引用和推广。

据说,李瑞环在1985年的一次出门调研途中,听着车里的京剧录音带,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过去老艺术家的演出很少留下影像,但却保存了不少录音。能不能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中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在熟悉这些演出的老艺术家具体指导帮助下进行配像,力求达到和近似当年的演出形象。这就是“京剧音配像”工程。

在和“音配像”艺人谈话时,他指出:“京剧是让你们改革,不是让你们改行”。

2007年,所有能找到的戏曲录音资料终于配完,一共有460出。在庆功宴上,李瑞环感慨地对在座的艺术家们说:“音配像是百年大计,你们的名字都在上面,100年后,人们都记得你们。100年后,谁会记得李瑞环啊?!”

今天,继承与发展仍然是京剧艺术的历史性课题。对传统剧目的进一步锤炼和提高,追求艺术上的进步,适应时代的需要走向精品化,既是继承又是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高水平传承中的创新,意义同样是重大而深远的。

当然,同样重要的还有方法问题。《李瑞环改编剧本集》的《后记》中指出:“京剧传统剧目可改的地方很多,但要按照京剧的规矩改,才能达到既继承京剧的优良传统,又不断创新发展,推陈出新的目的。”(来源:《大地》2009年第18期 作者系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刘连群   编辑: 王平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