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神州之路甬祥(下集)
2010年01月30日 20:56凤凰卫视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学界曾经因经费短缺,致使不少科研人员纷纷下海经商,联想集团的初创就是在那个时期。在中科院计算所的传达室,那一间小平房里,柳传志开始了他的创业。而刚刚“海归”回来的路甬祥,却与柳传志走着一条不尽相同的路。他带领的流体传动与控制研究所,正在努力寻找可以将自己手中的实验室成果,付诸为生产力的伙伴。路甬祥说,当时与他有着合作关系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企业,一直到九十年代他调到了中科院工作后,还经常地来探望他,并且寻求新的合作项目。

1996年,中科院感光化学所与浙江金华一家民营村办企业,签订了共同投资开发维生素D3的协议。十多年之后,这个村级企业,成长为了占领维生素D3百分之七十的全球市场的大集团。

路甬祥:我这个项目说起来我觉得也是一个偶然性而已,不是有意而为之的。他知道我到科学院了,大概想来找一找,看科学院的“池塘”比浙大还大,说能不能找到好项目,因为这人原来是做金华火腿的,既然人家来了,还是热情相待吧,就说请当时的产业局局长,我们有科技转移转化,有个局,有个产业局局长,接待一下,看看有什么适当项目给他介绍介绍,结果呢就介绍了,当时的感光化学所,有一个老所长,一个女同志,我记得,一项研究成果,它可以治疗骨质疏松,孕妇,小孩,老年人都可以用,市场很大。这个企业家去了以后,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

然而,正当浙江企业家准备倾其所有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时候,新问题又出现了。

路甬祥:但是工业化的时候,感光化所的同志他不愿意离开北京,说你要工业中试你必须办在北京郊区找一个地方我给你们干,否则我不干,那个人说也可以,就在北京郊区,当时据说投资了大概两三千万块钱,就搞中试规模,已经是工业化生产了,因为这个人有点经验,他看了感光化学所基本上是玻璃瓶倒来倒去,他说要工业化全部都管道这么生产,你们可能不一定行,他要请一个搞工业化过程有经验的工程师来设计,他从德国请来工程师,这个乡镇企业家还是有世界眼光,结果来设计这个工业化,就在北京郊区搞的,一举成功了

在谈到金华的这个科技转化案例的时候,路甬祥显得很激动。在他看来,从实验室成果转为可以销售的产品,企业家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也正是这个案例给出的可贵启示。

路甬祥:大规模生产又有问题了,当时盖了一片厂房,那么我们的科学家呢,一个呢工业方面也经验不够,第二个呢可能去的也不够勤快,那个企业家就从哈尔滨一家国有的制药厂里边,又挖了一个他们同乡人,一个工程人,聘他做总工程师,在那边大概一年多时间产品就出口了。他又兼并了六个村,把它六个村的就业都解决,或者是产业链,他要卡成一颗颗的丸呀,或者灌成胶囊,他后期还有一些生产需要劳动密集的嘛,他都做起来了。现在怎么样我没收到报告,他现在发财了,不来找我了也。所以从这个案例里边可以看到,科学家要跟企业家结合,另外呢,科学家到一定时候,要让位给企业家来主导,才能够真正把你的知识成果变成新的生产力,这个很难,科学家的个性也很强,他要作主,他作主他又没有企业家的眼光,而且科学家想着的第一位的就是创新,这个产品明明可以孵化一个层次的市场需求了,可以赚钱了,他宁肯不赚,

主持人:他还要更好

路甬祥:他说我还要再提高,提高到最后,他又被其他的革命性技术替代了,整个都没用了,这种案例,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很多

主持人:雪球都化了

路甬祥:雪球都化了

路甬祥曾经说,新兴产业第一需要科技,第二需要资本,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经营者。和路甬祥有着同样认知的,还有中科院出身的、联想集团掌门人柳传志。这两个在青年时代都曾致力于科研的领导者,二十年后,不约而同地从科研和市场两个方向找到了同样的答案。

路甬祥:柳传志他们,我跟他认识很多年了,十年以前他对科学院不太“感冒”的,认为你这个科学院做的东西对我们企业不太有用的,他宁肯在市场上去找。

主持人:即使他是科学院出来的他都觉得是这样

路甬祥:也同样,但是最近三年多,他主动来跟我讲,他说路院长我去看了一遍,里边有很多好东西,可以变成大产业的,但是关键的问题还是没有经营者,没有经营的人,那我说经营者你是不是可以从中国,国内的一些企业家里面找呢?他说呢,国有企业呢,太傲慢,他们对这些新产业的投资风险顾虑很多,而且一旦有兴趣呢,他要全盘统吃,我也受不了,民营企业呢,中国的企业家普遍的层次做高科技的层次,这个还不太够,这当然也不一定全面了,他说我想办个,办个这个训练班,就专门培养创业人才的,不发文凭,不给学位,但是呢,全部由我联想控股的高层管理人员来教,然后我风险投资经理跟着走,就实行案例教育,走一路教一路,然后呢考察一路,然后半年下来呢,我再从这些班里边,找出几个人来,有资质,可以领衔创业的,项目嘛也找到了,天使基金就进去,就开始投资了。不追求什么MBA学位等等,我科学院我说我们愿意跟你合作,后来我们两家说,我们每年各出500万。我们现在已经办到第二期了,还是很成功。

三年多前,德国的著名学术机构--马普学会将自己的哈尔纳克奖颁给了路甬祥,以奖励他为中德两国的科技合作交流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这个设立于1924年只向研究机构领导人颁发的最高荣誉奖,迄今为止,他的获奖者当中只有两位非德籍人士。

马普学会是德国政府资助的学术机构,其前身是成立于1911年的威廉皇家学会。学会下设生物和医学部、化学、物理和技术部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部,拥有80个研究所,以及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路甬祥:马普跟科学院合作已经35年了嘛,我觉得应该是说,国际上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开始时候呢,是马普给科学院的帮助比较多,接纳科学院的中年科学家进修啊,提供奖学金,这个吸引中国科学家参加德国马普组织的某些学术会议等等之类的,后来发展到是支持在中国本土设立共同支持的科学家小组,培养中国的青年科学家在某些前沿领域里边开展工作,一直到我们联合建立实验室。

主持人:1974年吧,那时候70年代马普就已经决定跟中科院做合作,但是那时候中国的科技水平其实是不那么高的,当时为什么愿意跟我们合作?

路甬祥:我也问过你同样的问题,给马普的主席。他说我们当时的确开过一个会,说当时呢分析了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跟印度,比较而言,中国呢,这个用了不到20年时间,解决了饥饿的问题,他说一个民族,能够生存了它就要想到发展,要发展呢,就要依靠科技,它人口那么多,而且呢教育也是有基础的,它以后必然会在人类科技发展上会有所贡献,我们要早一点去,建立起关系来。

主持人:他们觉得从我们这里得到的又是什么。

路甬祥:得到的我觉得主要还是创新的科学思想跟创新的人才方面的发现,比如他支持了我们二十几个所谓的团队,每年都要给大概两万多欧元吧,这个现金的支持,譬如像青年科学家小组,一旦建立起来以后,他会终生的会保持跟他们之间的交流跟合作,这对他们的科学发展、领域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主持人:谢谢院长接受我们的采访,也祝愿中科院的所有科学家们能够带领中国的科技发展再登高峰。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解文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