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声扬:我们继续《时事开讲》,吉利集团今天签署协议,认购近百年品牌沃尔沃。中国国家工业及信息部部长李毅中也出席了签约仪式,说明了民企也是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中国品牌持续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亮的形式,未来将如何发展?我们请朱先生为我们做分析。朱先生,这个不光是汽车,包括早前提高的联想购买IBM以及未来一系列的认购,你怎么看这样的发展形势?另外还有很多人担心,一旦一个产品被中国的企业买走之后,它的品质,它的质量,立刻就走下坡,中国品牌要踏上国际舞台,没有问题。但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站稳?
朱文晖:其实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中国走出去的问题。因为我们看到,吉利签这个约的时候,中国政府的官员,也出席在同样的场合,这也就表明,中国的政府,他对无论是国企走出去,还是民企走出去都是一视同仁的。同时我们今天也看到另外一个消息,中石油说,它可能未来几年,它在海外并购的规模会达到600亿美元。而且我们刚才谈到,像中石油是中国走出去,可能最成功的企业。
中国企业大举走出去 外面陷井多多
朱文晖:那么现在对中国的整个企业界来说,我想包括中国政府的很多相关的部门,走出去,是一个非常时尚的东西。我前段时间跟一些政府的官员,朋友们聊天,也在谈起这个事情来,为什么?因为一方面,中国有很多的外汇储备,需要把它花掉,因为你不花,会对国内的货币政策起到很多的冲击。那么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突然发现,中国是资源短缺的,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我们的资源人均水平,是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是不够的,第三个是我们的生产能力形成了,我们要继续提升,我们要扩大市场,因为我们需要外面的技术,需要外面的品牌,需要外面的渠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吉利从收购沃尔沃,就是外面的技术,外面的国际一流的品牌,当然它这个品牌,世界上有83年了,所以人家说是一个13岁的小伙子,娶了一个83岁的老太太。当然它这个娶到已经很多了,全世界有很多家,在不同的国家都有。但是这个收回来,到底是一个正向的,还是一个负向的,我们现在还是不得而知的。
所以从客观条件上来看,中国企业是具备了走出去的经济实力。但是就是你有没有这个管理能力?有没有把外面东西整合好?这个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所以我在跟这些朋友聊天的时候,我提出一个观点来,我说不管我们有没有能力,我们可以看得见的,就是未来几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幅度会非常大,力度会很大。然后花很多钱,但是我现在关心的问题,就是从我们以前的经验来看,我们是走出去的也不少,但是赔了很多钱,比如说上汽,在双龙那儿,可能赔得一塌糊涂。不但是没有赚到钱,还赔了,而且名声还坏了。
我就比较担心,几个相关的问题,第一个,就是中国的企业管理,能不能和收购的对象完全的结合起来?当然如果说你是一个大的,收购一小块,局部的,这个相对比较容易,你把它整合进来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对一个。
姜声扬:蛇吞象。
朱文晖:就有难度了,所以我们其实刚才谈到IBM被联想收购的事情,现在看来,它基本上是属于一对一的,这么一个,它还是一个中性的。但是如果说是蛇吞象的话,这个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你要适应他们一个管理方式,而不是它适应你的管理方式。所以这一点,是有非常大的疑问。但是这个也是中国企业真正要走出去,要变世界级企业,不可回避的一环。
那么另外一个可能最大的挑战,还是文化方面的挑战。文化当中包括企业内部的文化,比如说一说到这个事情,一说收购发达国家的,我们马上想到就是工会的问题,据说这次能够谈成,也是最后一刻,沃尔沃的工会,改变了他们的态度,有直接关系。但是他一次性的改变态度,他以后会不会就顺着你?这是非常难以预测的。因为中国的工人,从福利到工作态度,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工人,最好对付的工人。但是你要是去对付北欧的工人,那是世界上可能最难对付的工人之一,所以你这个能不能搞定他?虽然我们刚才说有18亿的钱,有15亿美元的钱,但是这些钱,恐怕未来应用起来,都不一定够。
第三个层次,就是一个更广义的文化的问题,所以我现在基本上归纳,如果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须要克服这个文化的问题,文化它包括语言,你开董事会用什么语言?能不能听得懂?你不能都经过翻译,翻译也不一定懂,这是很专业的东西,有财务、技术的,还有文化、社会本身的,所以这个首先是语言的问题。第二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商业的各种各样不成文的规矩。
可能到最后,他那边人来我们这儿容易,我们那儿去他那儿不容易,你比如说我们可能要派一些人过去,或者我们想学他的东西的时候,其实我们在韩国双龙那边就出现这个情况,想去拿他的技术的时候,他的工会就挡住你。比如说我们现在跟他签了百分之百的东西,我们的人能不能派到它的工厂里面去?相关的劳动法规怎么规定的?中国企业很多走出去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问题在于你中国的员工,去那边,你得签证,他不给你,别说去发达国家,就去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想得很好,结果突然发现当地的人不能用,他要么太贵,要么太懒,要么就不守纪律,所以我们最好用的,还是从我们这儿调人过去,或者突然发现?
姜声扬:这个代价太高?
朱文晖:不是代价高,就是签证你根本做不到,就是说代价再高我也行。当然后来一折算,其实我们代价还是挺便宜的,因为中国工人他也没有别的活动,就是那个工厂里面关着,包括我们海外的承建的,所以我们看到前段时间,比如说印度突然限制中国的工人过去修电厂,他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所以我想,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从吉利收购沃尔沃,能够折射出来。但是它毕竟走出去这一步了,我想它也对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翔实的案例。各个想走出去的企业,都要紧紧盯着这个案例,从它的财务的运行,到企业的运作,到文化的融合,所以我们应该说,要以三年为限,看看它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是第二层次的问题。
姜声扬:今天吉利集团,此刻是引以为傲。但是未来还是有很多问题和困境要来面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时事开讲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