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中欧经贸高层峰会重启的背后
2009年05月08日 07:51凤凰卫视 】 【打印已有评论0

姜声扬:我们继续《时事开讲》冷却的中欧关系,继中欧G20之后是迅速回暖,为中欧高层经济论坛重开铺平了道路。但是中欧双方之间在战略格局下,还可能出现哪些冲突?抑或妥协呢?我们请邱先生为我们做分析。

邱先生我们看到这个中欧关系能够回暖是可喜可贺,不过您也曾经提过,在目前这个全球的形势下,是呈现一个中美欧三方鼎立的一个态势。在这样的态势下,中欧希望互相拉拢、互相依靠,您认为双方在未来这个战略格局下,双方未来还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冲突,例如说双方之间的这个经贸摩擦,或者是达赖等等,而可能会导致出现这个误判?

中欧关系:双方均不能有战略误判

邱震海:对,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我们看一方面,在这个全球格局上是美中欧三足鼎立,但另一方面在中欧的双边关系,最近几年我们看,无论在经贸摩擦,还是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摩擦,似乎是越来越多。所以让我们觉得在东欧关系的研判上,如果不去仔细做战略研判的话,似乎有点看不明白,以为中欧关系已经非常严重,已经非常恶劣了。

比如刚才我们说了这个中欧,原来本来中国和欧洲之间经贸摩擦就很多。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市场,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市场。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双方的无论是贸易逆差,还是欧洲对中国产品市场的准入,包括我刚才讲了欧盟至今还没有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它对俄罗斯倒已经承认它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那显然背后是有政治标准在里面的。

所有的这些东西再加上最近几年欧洲蔓延在全欧洲各地的,应该说对中国崛起在能源、在市场、在劳动力等等方面的,一种民间的一种担忧,开始越来越蔓延,所以这两股势力合在一起了,这是在经贸领域里面。

在政治领域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我刚才讲了,与现实主义美国相比,欧洲人似乎在意识形态、理想色彩这方面更加固执,在西藏问题、在台湾问题包括在人权问题上,所以有时候它宁可牺牲它的经济利益,暂时牺牲它的经济利益,它也要坚持以我们有时候看起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些虚幻的意识形态的东西。

姜声扬:对。

邱震海:这个是欧美之间一非常主要的一个差别,还有就是刚才我说的,欧洲领导人现在也变了。欧洲领导人过去无论是这个希拉克,或者是施密特他们等等是有中国情节的。再加上那个时候是冷战时候的中国,虽然说很弱,但是视为美国和欧洲所需求,因为有个共同的敌人苏联。

那么现在这个新一代的欧洲领导人像默克尔、萨科齐,他们都是冷战之后上台的,而冷战之后以前我也讲过,当时正好是中国崩溃论或者中国威胁论,先后甚嚣尘上的时候,所以在这种环境下,让我们觉得中欧关系似乎很严重。

但是我们要注意另外有几个背景,就是刚才我说了在美中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下,有几个背景。第一,中国和欧洲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完全区别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因为中美在本世纪一定是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已经崛起的超级大国,就是existingsuperpower,一个是anarisingpower。

姜声扬:正在崛起的。

邱震海:正在崛起的,所以它们这个矛盾是全方位,中美之间既合作又有竞争的这种态势是全方位的,而且里面充分敌意,而且竞争的态势一定是本质性的。而欧洲它的国家定位跟美国已经完全不同了,欧洲在过去17到19世纪它是超级大国,它是帝国主义它那种(摆轮英文)superpower,它在美国之前玩这道游戏已经玩的很溜了。

但是在1945年之后,它是以二流的政治影响力,二流的军力,换回欧洲土地上永恒的和平、永恒的民主、永恒的自由和永恒的军赋。所以我始终认为,欧洲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高的一种智慧的一种某一个阶段,但是在这么一个情况下,由于它跟美国的定位不同,所以它未来长远的,是不可能跟中国产生质的国家定位和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但是与此同时,在美中欧三国鼎立的格局当中,自然欧美之间他们的战略利益,它们的意识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欧洲跟美国它的国家定位不同,而中国跟美国未来的国家定位是趋于相同的,两个都是全球层面的超级大国。

所以我们看在中国和欧洲之间,虽然由于战略利益和国家利益不同,但是我们会有一种互相需求。这种互相需求就是中国一定程度上,从战略层面上,需要欧洲来适当的平衡美国,而欧洲适当的也需要中国来平衡美国。如果说前者更多的是表现在六年前的伊拉克战争之后,当时当然是希拉克提出的,希望中欧联手能够平衡美国,但是最近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刚才讲到了,在上一次的去年11月15号的首次的华盛顿20国领袖之后,欧洲是非常希望能够拉到中国来平衡美国。

因为它希望有一个欧元为主导的国际的金融体系,那么也许是天时地利人和一个巧合吧,当时由于萨科齐执意会见达赖,所以中国方面一怒之下就取消了去年12月份的会谈。所以使欧洲在相当程度上,它来不及跟中国进行这方面的沟通。所以到了今年4月2号之前,我们知道在第二次的20国领袖峰会之前,那么中国当时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提出了这个超主权的储备货币这么一种理论。

虽然说所有的这些,无论是欧洲和中国的理论都是长远的,但是其实在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长美中欧三足鼎立,三方各自博弈互相依存,尤其中国跟欧洲互相依存的关系已经显现出来了。

那么在这次的G20峰会之前,我注意到英国的《金融时报》上有一篇文章说,现在的中欧关系,欧洲对中国的需求比中国对欧洲的需求要很多。因为它是说这次的国际金融危机,更多的体现在GTOW,G2就是中美共管世界。那么我认为这个里面当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我们看到在国际金融体系上,确实是中国的发言权和表决权越来越大了。

但是我提醒大家要注意,在这方面我认为国际《金融时报》这篇文章还是有相当的误导性,其实中国和欧洲之间我认为不应该出现某种战略上的误判,中国需要未来从长远从政治、国际、经济的格局上需要欧洲,我想是长远的。同样欧洲为了它自己本身的利益,需要中国也是长远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提醒中欧的决策阶层,不能有任何的误判。

姜声扬:是。

邱震海:那么以这种战略的研判,来回归到中欧之间的双边那么多的摩擦,我想双方就可以站在一个政治,站在一个战略上的高度来处理我们之间非常,可能是非常难啃的骨头,在什么地方该做妥协,什么地方不该做妥协,完全可以有一种战略上的,政治上的考量。所以还是那句话一言以蔽之,我认为中欧之间现在是在国际战略上,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但在双边上互相的摩擦越来越多,但是问题是我们未来如何走出双边的摩擦,其实还是需要一种国际上一种战略的思维,只有一种战略思维也许才能够比较好的审视和处理我们眼下的一种,也许是理不清的互相的一些摩擦。

姜声扬:对,没错,我们看得出来中国和欧盟之间的政治人物还需要更多的大智慧,确定未来不会再出现任何的误判。好,我们先去一下广告,回头我们再来谈谈中国内部的问题。

邱震海:好。

姜声扬:各位观众我们休息片刻,回头继续《时事开讲》。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时事开讲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