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风
中国(或者“华夏”)这块土地上的早期历史,尤其是人们的精神状态究竟是怎样的,不大容易说得清楚。但关于夏商周三代的精神气质,古人分别用三个字来形容: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
钱穆先生在 《国史大纲》中解释说:“大抵尚忠、尚文,全是就政治、社会实际事务方面言之。商人尚鬼,则近于宗教玄想,与夏、周两族之崇实际者迥异。”从《尚书》看,夏、商、周三个族群都有悠久历史:在舜的时代,夏人的先祖禹为司空,负责治水;周人的先祖“后稷”则负责稼穑,而商人的先祖“契”为司徒主教化。“禹、稷皆象征一种刻苦笃实力行的人物”。
至于,殷商族群,则沉迷于宗教,相信上帝鬼神的神秘力量,事无大小都要向神问卜。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甲骨文就是占卜之辞。
这种宗教可能导致人的放纵。殷人相信天帝是他们的祖先神,是专门庇佑自己子孙的,无论这些子孙的行为如何。同时,在殷人的宗教体系中,巫的地位虽然很高,但祭神的主体是王。最初,商王可能还有敬畏之心,他的世俗与宗教权威都能令人尊敬。但逐渐地,王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会浮现出来,且占据主导地位,而此时,对于王的腐败——— 其实也是渎神的行为——— 却无人能够管束。这样,宗教与权力同时腐烂、衰败,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
人们现在了解比较多的商,已经到了它的文明的晚期。这个时候,它已经完全腐败了。历史真的像汤因比所描述的那样,当文明成熟之后就会进入烂熟阶段,烂熟就是腐败。
这种腐败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酗酒。今天的人们,似乎特别喜欢张扬历史上好酒的名士,比如竹林七贤之类的,或者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谈。但历史上另外有一个群体,后来表现为儒家正统,对于酒是持有一种强烈戒备心理的。这种态度的源头就在周人那里。
《尚书》中有一篇《酒诰》,是周公写给他的弟弟康叔的。康叔被派到殷人聚居区“监殷民”,周公告诫康叔,不要染上殷人好酒的习性。只能在举行一些特定的仪式的时候才能饮酒,平常不能饮酒,纣王之所以亡国,就是因为酗酒。
关于殷人的腐败,太史公在《殷本纪》中对纣王的描写最为翔实:“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这是说纣王本人的天赋很高,智力、体力都相当出众。近来有人替纣王翻案便引用这一段,却忘记了太史公接着又说:“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基于对绝对权力的恐惧,古人心目中最好的君王是无为而治的,即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儒家、道家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甚至法家也部分同意。纣王却反其道而行之,仗着自己的聪明和口才反驳一切向他提出意见的人,为自己的过错辩护。这样的君王当然会胡作非为,滥用君权,而一路堕落,出现如太史公所描述的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等各种淫靡场面。
这种腐烂场景是令人震惊的。与此可以相比的,大约是古罗马帝国晚期上层社会的腐烂、淫靡。而且,在这里可以看得出,历史上当文明腐烂的时候,酒、色、暴力通常是同步出现的,因为三者同样来自于道德的衰败。
腐烂的罗马文明后来被来自北方森林更为质朴的野蛮人替代了,殷人的腐烂的文明也被来自西方的更为质朴的一个族群替代。这个族群的精神气质与殷人大不相同,而就是凭着其特别的精神气质,凭借着他们严肃的道德感,取代了商,并从根本上塑造了此后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他们就是质朴而刚健的周人。
根据《尚书》的记载,这个时候,殷人中的贤者祖伊已经看出,商人失道,亡国在即,而焦急地告诫纣王要收敛自己的行为。纣王却满不在乎地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上天就是他们家的,所以,将会永远保佑他。但是,周人很快就向纣王证明,上天并不佑助失道者。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秋风
编辑:
解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