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战争:中国56式班用武器大显威风(图)
2009年08月23日 14:18 】 【打印共有评论0

印度军队仍主要装备老式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和布伦机枪

初战克节朗河时,解放军集中十几门120毫米迫击炮和几十门轻便的无后坐力炮、82毫米迫击炮,掩护步兵成功实施了正面突破。当面印军第7旅因公路未修通,只有空投下的4门英制75毫米山炮(其中2门还因损坏不能使用)、4门106毫米迫击炮和队属的81、51毫米迫击炮实施火力支援,每门炮只有二十至三十发炮弹,在中国军队火力准备开始时就遭压制。攻击西山口前.解放军的三个炮兵团通过突击打通的简易公路进抵前沿,用122毫米榴弹炮(题图)的火力压制了印军的24门88毫米榴弹炮,有力掩护了步兵攻击。

中印边界作战期间,印军有作战飞机800架,主力为英国“蚊”式战斗机,同中国空军的主力机种米格-17性能基本相当。中国军机总数虽多,但在战区附近可用的机场很少,印度却有靠近边境的完善机场群。印军自认为空军能在战区形成优势,其政府却考虑到其首都等大城市在中国轰炸机飞行半径之内,担心遭受报复性空袭而未敢实施空中攻击。中国方面为避免扩大冲突,本着“你不用我也不用”的原则,未出动空军支援地面部队:在双方互不空袭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后方的漫长运输线不受威胁,更能充分发挥步兵武器的优势。

中国“五六式”步兵武器首次亮相大显威风

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基础还不及印度,却有计划经济能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优势,在五十年代迅速建立了完整配套的基础工业和军工体系。印度虽能同时引进多国武器,却忽视自主发展而依赖进口,武器来源杂乱,成了美、英和加拿大等国军火商的旧货处理站。中印边境作战时的武器交锋,也成为标准化的中国“国产品”与型号杂乱的印军“舶来品”的较量。

赫鲁晓夫上台之初为争取中国支持,改变了斯大林时代只提供旧品的方式,对华提供了苏军现役装备和生产技术。1955年苏联对华提供了统一使用7.62x39毫米口径子弹(苏联称M43弹)的AK一47自动枪、西蒙诺夫(C一41)半自动步枪和捷克佳列夫班用机枪的资料和生产设备,翌年中国全面仿制成功,分别定名为“五六式”冲锋枪(其实是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和班用机枪。同时,中国仿苏联“勃克”一2(RPC一2)火箭筒制成五六式40毫米火箭筒.作为连支援火器。因装备费有限,解放军重点部队在1959年至1962年才首先完成换装,赴边界参战的部队正是全军第一批在战场使用“五六式”的单位。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