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围目的: 中国“不变色” 包围不会撤
戴旭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军方新一代“鹰派”人物。他近期接连撰文指出,中国正处于西方的C形包围圈。戴旭向本报记者解释说,这个C形包围圈以日本为起点,经南海周边国家和印度,再到阿富汗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他认为,美国在中国周边部署反导系统,正好可以印证中国周边的这个C形包围圈。
包围圈早已存在
倪乐雄认为C形包围圈的说法是成立的。“中美两国一百年内可能打起来,也可能打不起来。对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来说,如果万一两国发生军事冲突,美国需要提前确保优势,有了包围圈就容易建立优势。”
唐小松认为其实C形包围圈早已经存在,“我们没有必要太过紧张”。他分析说:“其实C形包围圈对中国来讲并不是中国历史上遭遇到的最严重的威胁。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就长期处于U形包围圈中长达数十年之久。而中国政治家面对这样的环境却做到了临危不惧,不失分寸。”
威吓大于实战
正如唐小松所言,对现代战争而言,无论是C形抑或U形或者是O形包围,心理作用大于实战作用,不可小看,也不可看过头。
对中国来说,西方针对中国的冷战思维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只要中国的体制和制度没有发生西方所希望的“颜色革命”,这种包围仍将继续存在。
中美暂时还打不起来
戴旭忧心中国面临的包围,可能最终面临一场战争。不过国内学者赞同他的并不多。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是著名美国问题专家。他在近日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谈到了未来10年中美关系可能发生的变化。“我相信中美两国不会发生严重的军事冲突,但是偶尔出现突发事件,引发政治危机还是有可能的。”
唐小松也坚持同样的观点,“中美摩擦的强化并不意味着战争的迫近。”
小资料“爱国者”:海湾战争一战成名
美国“爱国者”导弹在冷战末期问世,设计初衷是打高性能战机,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一举成名,击落伊拉克多枚“飞毛腿”导弹,开创了“以弹反弹”的先例。
随后美军不断让军火商升级该导弹系统,于是强调反导能力的“爱国者-3”应运而生。美国陆基反导系统的基石正是“爱国者-3”。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戴旭
编辑: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