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T-50:暴露俄罗斯人对国产AESA雷达没信心
2010年02月09日 09:02中国航空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五代机] [战斗机] [雷达]

进行首次试飞的T-50(资料图)

2009年,俄空军司令亚历山大·泽林表示PAK FA肯定能在年底首飞。令人遗憾的是,PAK FA首飞再度推迟。正当关注FAK FA的人们渐渐失望的时候,PAK FA终于在当年底的12月24日进行了首次滑跑试验。这次滑跑试验,又给关注PAK FA的人们燃起一线希望。此时外界已经大概猜测到:离首飞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崭露头角的首飞

在滑跑试验后,苏霍伊设计局就宣布,PAK FA的首次试飞定在2010年1月29日。这次,苏霍伊设计局没有再爽约,人们终于看到了PAK FA的“庐山真面目”。

从图片和视频上看,PAK FA采用翼身融合的常规布局,机身与机翼平滑过渡,其他的特征包括矩形斜切进气口、机腹内置双弹仓、外倾全动双垂尾、修型大边条。

翼身融合布局能减小机翼与机身的气动干扰,降低超声速阻力,形成较大升力面积以增加飞机升力。PAK FA的矩形斜切进气口与F-22的进气口类似,此种方式似乎成为世界范围第四代战斗机进气口的标准样式。机腹内置的双弹仓是俄罗斯人首次把轰炸机形式的弹仓布置方式移植到战斗机上。翼面较小的全动双垂尾能在飞机超声速巡航时减小垂尾对飞机产生的阻力。

值得一提是,PAK FA使用了可动边条技术。飞机在大迎角状态下,边条附近产生的脱体涡能在机翼上表面一定范围产生吸力,提高飞机的最大升力系数,并因边条能降低机翼相对厚度和减小机翼有效展弦比而降低超声速阻力。说得直白一些,可动边条的作用类似于三翼面布局中的鸭翼,但PAK FA将其与翼身巧妙的融合,在具备与鸭翼同样效能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提高了隐身性能,不失为一种兼顾翼身融合的好办法。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