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是改进E-2“先进鹰眼”敌我识别系统。该型系统结合升级的雷达和天线阵,构成了E-2的决策系统,进而把战场看成一个3维棋盘,探测敌人飞机和导弹,分配海面舰船数据,引导飞机进入目标并把敌方图像纳进相关整体内。
九是通用型敌我识别器。小型化、拥有加密能力的APX-118通用型敌我识别数字转发器已被证实可为美空军和陆军提供重要作用。最近,AN/APX-118采用数字化技术以提高老式敌我识别器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这套设备目前用于美国海军和陆军的潜艇、水面舰、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上。
三、敌我识别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敌我识别系统将在战争中大显神威
未来的敌我识别技术,将是各种体制、各种技术、各种设备的综合使用。但由于这些系统仍然要靠人来操作,所以其可靠性也与人密切相关。正像美国战争历史学家和军事战略家所指出的,“战场误击的风险依然存在,因为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永远完全地消除战争风险”。从战争对敌我识别系统的要求和作用来看,其主要发展趋势是:
一是宽工作频带,功率谱分散,使敌方截获概率和干扰的能力大大降低。
二是密钥量大,密码随时隙自动变换,有效期短,安全性大为提高。
三是强调快速、可靠识别,且有扩充能力。
四是三军通用,军民兼顾,平战结合。
五是工作稳定可靠,操作简便,维护性好,适应未来作战环境。
六是设备组装灵活,交联接口通用,具有信息传输及与航管兼容的扩展能力。
七是逐步淘汰MK型敌我识别系统。MK型战场敌我识别器,属于“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它通过电子应答方式来达到识别敌我的目的。其工作过程是:当目标进入雷达的覆盖范围后,识别系统发出一串脉冲询问信号,目标需回答一编码信号。若回答信号正确,则为“友’;若回答信号不正确或不予回答,则被判为“敌”。这种系统虽在性能和结构上经过多次改进,但在现代战场上仍暴露出许多弱点,已不适应现代战场的要求,将逐步被淘汰。
八是广泛应用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也属于“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是对MK型识别系统的重大“改进”。该系统由一个采用扩频技术的毫米波发射机组成,并与武器的火控系统随动。其工作过程是:当发现目标后,射手按下激光测距按钮,毫米波发射机同时启动,对目标发出询问信号,若接收机接收的是当日的数字代码以及唯一的识别信号,则为“友”,否则为“敌”。此系统作用距离为16~18公里,在烟、雾、雨、雪等恶劣战场环境中仍具有很强的识别能力。美陆军1994年度订购45套地对地识别系统和10套空对地识别系统,1995年第三季度小批量生产1600套,1996年开始正式装备部队。
九是全力发展数字化敌我识别系统。为了适应数字化战场建设的需要,美军正在研制一种“非协同式”数字化敌我识别系统。它没有询问和应答信号的交互过程,目标的真伪判定由己方直接做出。其工作过程是:射手把在瞄准具中看到的或经信息处理机提取的目标特征输入电脑,与目标固有的信息参数相对照,初步作出目标性质的判定;然后再与数字化信息网作信息交换,作出“敌我”性质的二次识别。
虽然敌我识别系统在战争中的威力必须依靠其它武器装备才能形成最终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但如果没有准确的敌我识别系统发挥作用,就必然会像没头苍蝇瞎碰瞎撞打乱仗了。那么,如何体现和发挥出敌我识别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威力呢?一般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高识别概率。敌我识别信号为武器系统发出打击命令所依靠,错误的识别信号会产生“助纣为虐”的效果。因此,有人说在战争中有效地使用敌我识别系统,就如同有了力量倍增器。具有高保密性、抗截获性、抗干扰性能、战场再生能力。当敌我识别信号被敌方破译后,能够很快生成新的密码。当敌我识别系统形成网络、形成体系后,只要有敌方的力量渗透进入,均能够很快地识别其本来面目,不给敌方以可乘之机,且具有威慑作用。美国TRW/马格纳沃克斯研制成功一种“战场作战识别系统”。该系统正确率为99%,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并开始列装。另外,海湾战争后美陆军已开始实施一项单兵敌我识别系统装备的研制计划,据悉,其“陆地勇士作战识别系统”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光电成像技术,使敌我识别能力大增。法国推出了一种新型毫米波敌我识别器系统,其应答器完全独立,带有定向天线和电瓶,能迅速装到装甲车上。据称,美国和法国还研制出一种兼容波形,并采用猝然发射的方式,识别距离为6千米,识别概率达99%。英国国防研究局与GEC—马可尼雷达和防务公司联合研制出一种通用识别设备,号称是成本最低的敌我识别系统,其接收机不会辐射信号,以便于隐蔽,大大提高了战场态势感知能力。(魏岳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魏岳江
编辑:
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