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啊,没有方向?
面对恐怖危局,放弃严厉打击政策,这似乎难以向受害者交代,也不合常理。但重磅出击,以现代化军事技术进行肉体歼灭战,收效不大,甚至事与愿违,反而加深了对方的仇恨,招致更多报复。要解开这种困境,似乎难有良药,至少须待以时日。在高科技的“赞助”下,现代国际恐怖暴力活动越来越具有非对称特性,从“9·11”事件以来,我们可以一览无余。
在理解为何要加入恐怖组织、解决这个动机问题之后,就能找到理解他们做出如此恐怖行为的关键。这也决定了奥巴马的“开罗宣言”只是一厢情愿。奥巴马站在金字塔上大声求和,重塑信任,但其理由仅为美国是个种族大熔缸,美国和阿拉伯人民同舟共济,等等这些理由,并没有揭示恐怖分子的仇恨理由和他们的所求。况且,在军事上仍然大动干戈之时,别人又如何相信你的友好姿态?所以,在阿拉伯地区奥巴马有着极高人气,但对于其个人所处的位置和所代表的西方世界,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经济问题很重要,但比之更为重要的是,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冲突如何化解?西方的基督教普世和救世情结难以改变,所以各种改造计划纷至沓来。但世界“其他”地区是否需要被人管理、是否需要别人的干涉,这仍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所以,在普世主义和实用主义双重政策的压力下,国际层面的族群和谐难以保障。宏观而论,相互的宽容、沟通和理解,恐怕是必须的,这也只能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能否产生积极情感仍是未知数。而且国际群体间的偏见本来就无法消除。再加之现实政治的利益渗透,使得互动更为复杂,甚至恶化。
一言以蔽之,消除恐怖极端心理,最根本的还是应从软性和长期性因素着手。短期的最为直接的军事打击手段,恐怕并非是长久之计。因为,即使消灭了肉体,仇恨的情绪能入土为安吗?基于此,反思反恐的手段,就是如何权衡武力和公共外交的平衡,就是如何思考化解对方的仇恨情绪、如何在接触和互动中增加双方的好感。一味地强调强硬手段,我们获得的可能是消极的安全。所以对于非传统安全的恐怖暴力问题,仅仅依靠传统军事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或许,面对手段的选择,总是存在那么一些悖论和困境,这也是和谐难以真正形成的根源。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尹继武
编辑:
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