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卫国五十年:中国战略战术导弹50年发展
2009年06月24日 11:23瞭望新闻周刊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海鹰翱翔卫国疆

1960年,我国同时开始仿制“542”(苏制C-2)和“544”(苏制II-15)两种反舰导弹,1961年7月决定集中力量仿制“544”导弹。国防部五院先后任命李同力、吕琳为“544”导弹总设计师。“544”系一种舰舰导弹,仿制成功后命名为“上游一号”。1966年6月,“上游一号”导弹完成研制性飞行试验,同年11月进行定型试验,按不同高度、射程实施单射与双发齐射,结果试验成功,达到定型要求。1967年8月,“上游一号”舰舰导弹设计定型。

1974年5月,经过改进,换装了末制导雷达和无线电高度表,简化了发动机,使用了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使其满足导弹超低空飞行弹道的控制要求,改型后的“上游一号”命名为“上游一号甲”导弹,1984年3月设计定型。

海鹰反舰导弹系列。1965年,决定将“上游一号”舰舰导弹改进设计成岸舰导弹,命名为“海鹰一号”,用于攻击敌方水面舰艇,保卫沿海城市、海港,封锁海峡、海湾。1970年10月“海鹰一号”定型飞行试验成功,1974年8月设计定型。

“海鹰一号”研制成功后,为了担负海军远洋护航任务,决定将“海鹰一号”岸舰导弹装备到导弹驱逐舰上,改作为舰舰导弹武器系统。1973年9月,“海鹰一号”导弹装在驱逐舰上进行首次飞行试验,4发导弹全部命中目标。1976年1月,“海鹰一号”舰舰导弹设计定型,1983年-1985年对“海鹰一号”舰舰导弹又作了改进,在飞行试验中取得好成绩,后来将它命名为“海鹰一号甲”舰舰导弹。

1965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海鹰一号”的基础上研制“海鹰二号”岸舰导弹。“海鹰二号”导弹加大了射程,提高了命中概率。梁守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题。1967年9月圆满完成研制性飞行试验,1970年3月圆满完成定型试验飞行。

1970年为了提高“海鹰二号”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和空防能力,将其雷达导引头换装成红外导引头,命名为“海鹰二号甲”红外弹,1980年完成定型试验;与此同时,又将导弹换装单脉冲体制的雷达导引头,选用新的高度表,以降低导弹平飞高度,实现超低空飞行,研制成功“海鹰二号乙”,1979年成功地进行了研制性飞行试验,1982年设计定型试验取得好成绩,1984年1月设计定型。

1970年4月,全面开展研制“海鹰三号”低空、超声速岸舰导弹。这种导弹采用先进的冲压发动机,具有抗干扰性能好、威力大的特点,1979年7月发射试验成功。

鹰击反舰导弹系列。“鹰击六号”: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论证了空舰导弹的总体方案。这种导弹由机载发射,攻击水面舰艇,具有射程远、作战区域大、机动性能好等特点。1977年审定了空舰导弹武器系统方案,导弹用“轰六丁”飞机发射,命名为“鹰击六号”空舰导弹,路史光担任总设计师。“鹰击六号”导弹武器系统于1982年开始研制性海上飞行试验,空中发射4发均直接命中目标。1984年“鹰击六号”完成设计定型试验。

“鹰击八号”:1977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鹰击八号”超声速反舰导弹研制方案,鲍克明、路史光、姚绍福先后任总设计师。“鹰击八号”采用两级固体发动机,具有超低空掠海飞行、突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一弹多用和小型化的特点。1985年9月进行导弹装快艇的设计定型试验。“鹰击八号”共有装飞机、舰艇的5种型号。在1984年国庆35周年的阅兵式上亮相,外国人惊呼中国有了“飞鱼”导弹。

“鹰击一号”:1989年在第38届巴黎国际航空博览会上,我国展出了“鹰击一号”低空超声速空舰导弹。“鹰击一号”导弹总设计师是沈世绵。这种导弹的巡航速度为两倍声速,最大射程50千米,主动力装置为冲压发动机,具有突防能力强、弹小威力大、安全方便等特点。1979年开始飞行试验,1986年取得导弹发射完全成功。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举行的东海海域军事训练和东南沿海军事演习中,我国的飞航式导弹已有20多种型号,在技术上从亚声速发展到超声速,从液体发动机发展到固体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从单项制导发展到综合制导,在小型化、高精度、超低空、抗干扰方面获得很大发展,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