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下水的“江卫”级护卫舰,虽然排水量只有1700吨,但该舰的C3系统首次整合了国产数据链,比以前的产品更进一步,但仍不如最新型的国产驱逐舰和护卫舰。
90年代:国产装备渐入正轨
上世纪90年代被视为中国C3系统发展的第二阶段,军工部门开始尝试将各种武器、控制装置和传感器整合在同一平台上。作为试验的一部分,最后两艘“旅大”级驱逐舰(165舰与166舰),率先装备了采用法国技术的火控计算机和数据传输装置;随后建成服役的第二代驱逐舰——112舰和113舰,也沿用了类似的设计。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发展国产化的C3系统。根据公开资料,文章指出,这类产品包括中央计算机和若干显示控制台,并通过舰内的高速局域网将所有重要设备相连。其中,代号“88式”的国产系统曾实际安装到一艘“红箭”级快艇上,并实现了对舰炮、雷达、电子/光学探测器乃至防空导弹的集中化控制。
文章认为,1991年下水的“江卫”级护卫舰,代表了这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虽然排水量只有1700吨,但该舰的C3系统首次整合了国产数据链,比以前的产品更进一步。还有迹象表明,经过验证的可靠技术,同样被中方用在一些老旧舰艇的改造工程上。
有了C3系统的初步支持,中国海军(包括海军航空兵)的远航能力也上了台阶。文章指出,2001年的海南岛撞机事件以及1996年“台海危机”时中国潜艇部队的表现,都在不同程度上表明这种进步的确存在。
21世纪:新型舰艇具世界水平
文章进一步表示,2000年至今的第三阶段,是C3系统在中国海军的成熟期。在这段时间建造的051C、052B/C型驱逐舰和054型护卫舰,都拥有达到国际水平的指挥、控制和通信能力。其中,绰号“中华神盾”的170舰和171舰,装备了代号JY10G的“多任务信息处理系统”,可将各种雷达数据整合后用于战场指挥。
文章称,与上世纪80年代不同,这些舰艇上的某些设备具有俄罗斯背景,似乎参照了俄制“现代”级驱逐舰的部分设计。这也为中俄海军实施联合行动提供了便利。
作者还补充说,在大中型舰艇以外,从2004年开始大批建造的022型快艇也值得注意。这种多用途平台不仅自动化水平高,还配备了和主力舰同等规格的HN-900型数据链天线;这种设计,保证了其在作战时能随时从友军处获取情报。
作为总结,文章肯定了中国海军在C3系统建设上取得的进步,称一批国产新舰具有“世界级”的技术水平。然而文章也指出,从绝对数量上看,全中国目前仅有17艘驱逐舰、4艘护卫舰和12艘潜艇能满足现代战争的要求,其余大部分舰船不具有或只具有部分C3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海军与真正的“蓝水作战力量”,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相关新闻
作者:
万钧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