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难度高于摧毁 境外借机窥探解放军战力
2008年05月22日 08:15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运输机]


地震灾区附近也集中了中国大批军工制造企业,
因此成为国外情报机构密切关注的重点。

种种迹象表明,境外军情机构对灾区怀有异常浓厚的兴趣,而且不排除有卫星活动之外的侦察行为。例如,境外“观察者”可以从各救援力量的集结、起运中看出部队驻地、人数甚至番号;运输与救灾现场形势复杂,军民装备混杂,使“观察者”可以看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军队调动和救灾中地面通信活动频繁,卫星工作量大,“观察者”可以收集到大量军用电讯特征,以备后续研究破译……

这些信息在经过分析整理后,可能产生涉及军队部署情况、军工生产格局、新装备研发与使用、部队指挥关系、电子通信加密方式等方面的情报。虽然这些信息不可能非常深入,但有助于“观察者”得到一个笼统的静态轮廓。

动态分析军队调动

当然,“观察者”不会仅停留于“现场有什么”这种静态观察。对救援进程的动态分析,将有助于境外了解中国军队从战略层面到具体作战层面的能力。

此次地震对中国形成的冲击,不亚于一场战略打击。重大突发灾害面前,中国的决策层如何反应、国家危机处理机制如何运转、党政军群各方协调性如何……这些动向可以体现出中国的战略能力。而“观察者”平时仅通过资源、产值、军力等静态指标评估,是推测不出这种能力的。

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国各大军区、海、空、二炮10万大军从上千公里外迅速开赴灾区,再加上相关保障力量的跟进,这种军队动员规模和机动距离,在世界上堪比大战中的行动。如果地点放到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几乎相当于一次从德国推进到乌克兰的大纵深联合作战。这对军队的动员、机动、联合指挥、联合勤务保障都是严峻考验。

在现代作战中,一线作战力量的战时活动有时简单异常。如美军飞行员在伊拉克上空所做的事,有时与打电子游戏一样,都是按设备提示按下一个按钮,其余的事就不用管了。但在这种看似简单的活动背后,却是比以往战争都复杂和艰巨得多的后勤活动:部队要按时开进一个地域,飞机、车辆要油料、要维护、要导航,人员要补给,空中地面多路部队需保证联络、有序分工和相互配合,不可预料的天气、地形条件会形成阻碍……方方面面的问题困扰着指战员。

而参与救灾的军队,不仅会遇到上述问题,还要在到达现场后进一步开展复杂得多的救援行动。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挽救比摧毁的难度大得多。因此,“观察者”通过此次救灾活动,可以清晰看出中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水平。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