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立民对中国的兴趣不仅来自于家族传承。在耶鲁和哈佛大学就学期间,他看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后,傅立民开始外交生涯,从1972年跟随尼克松总统访华开始,他与中国打起了长期的交道。
海湾战争期间,傅立民担任美驻沙特大使。上世纪90年代初,傅立民担任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在任期间因成功劝说克林顿政府重建美中防务对话,而获得了国防部颁发的公共服务最高奖章。他现任美中政策研究基金会联席主席、中东政策委员会主席。
曾受到周恩来称赞
傅立民是为数不多的自始至终参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人物之一。1972年2月,28岁的傅立民作为美方首席翻译,参与了美国总统与中国领导人的历史性会谈。1973年,美国在北京设立联络处,他是促成这一事件的先遣小组成员之一。
1979—1981年,傅立民在美国国务院主管中国事务,然后在驻华使馆当了4年公使、副馆长。从那个时候至今,傅立民多次参与了中美官方高层往来和各种民间往来,是中美关系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也是美国朝野举足轻重的知名人士。
另外,傅立民参与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起草,尤其是《八一七公报》可以说是傅立民在三里屯的北京外交寓所里酝酿成形的。中国外交部前著名翻译章含之在回忆录中专门提到过傅立民。她写道,“有一次会谈中,尼克松讲到中美关系时用了‘parallel’这个词,说双方的利益是‘parallel’的。我们的翻译当时译为‘平行’,这自然没有错。但弗里曼却提出了异议,说‘平行’的意思是永远不会相遇,他认为他们总统的意思不是这样的。周总理于是问他如何译才是总统的原意。弗里曼说:‘我认为应当译为殊途同归。’周总理对他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说他汉语底子很好。”
会时刻维护美国利益
傅立民说他喜欢生机勃勃的中国,每次去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对于中国的飞速发展,傅立民感到震撼。在一篇题为《中国对美国构成三大挑战》的文章中,他认为中国很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的潜在领袖”、“全球科研的领头羊”和“多国人民最欣赏的国家”。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傅立民长期跟中国打交道,是一位公认的“中国通”,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在处理对华关系时会“亲华”。他首先是一位美国官员,会时时刻刻维护美国的利益。(驻美国记者/王姗姗)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