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潜艇部队:中国新型潜艇决不要“许三多”
2009年06月17日 07:55新华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潜艇]

声纳战位训练。摄影:王松岐

不要“许三多”

《士兵突击》在2008年可是火的一塌糊涂。但是采访时,一位潜艇部队的参谋长却对记者说:许三多这样的兵,我们潜艇部队可不要。 

“木”到雷人的许三多,仅仅是一个虚构的反潮流“励志典型”。而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是没有许三多位置的。就以潜艇部队为例,造价高达上亿人民币的新型常规潜艇,艇员们面对的,或是密如蛛网的管道,或是精密的声纳雷达等设备;或是置身于机器轰鸣、潮湿、闷热的舱室……,潜艇上每个人都需要胜任自己的岗位,否则就会限制装备性能的发挥。 

每一个岗位,面对的可能是一些简单的电子显示界面,但是后面却是一系列高技术。一旦出现问题,如何能在第一时间自己解决?这就需要每个艇员都具备相当的基础知识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至于那些能选拔为艇长的军官,更是起码已经过了三四次院校培训。因此,学习,不停地学习,在潜艇部队是一种习惯。据记者了解,在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上的专业士官在相关核心期刊发表技术论文,也不是罕见的事。中国潜艇部队还无法实现全部的大学学历,征兵的最低标准是高中水平。没有点悟性,像许三多那样的榆木疙瘩,影响的不仅是自己的发展,还会耽误连累一个团体的水平。 

相比潜艇兵所执行的高风险、高压力的战略性任务,他们的收入无疑是不高的。军官和士官一样面临住房、结婚、爱人就业、子女上学等一系列的问题。然而对祖国、军队的忠诚,让我们英雄的潜艇兵克服个人的困难,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重托。记者在采访时也发现,很多潜艇部队官兵都认为,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和人民海军的快速发展,一些暂时的问题肯定会得到解决。潜艇兵的这种自信、乐观,使他们能够在几百米的水下这近似太空站的与世隔绝环境中,也能够保持战斗力的发挥。 

机智、成熟、坚韧、果敢、健壮,这是记者接触中国海军潜艇官兵的直观感受。潜艇这种特殊的水下作战综合系统,需要的是一群特殊的精英群体。尽管在春晚小品里可以说“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然而社会需要了解,以潜艇兵为代表的一支高素质人民海军队伍为国家海洋利益和海上安全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同时,潜艇兵精细的岗位分工意识、和谐的团队精神和浓厚的自我学习精神,也是社会学习的榜样。(郑文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