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2007年度中国军力报告里的附图,美国情报每年中国导弹射程的掌握情况都有所调整,令人无所适从。
[主持人]: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人才辈出,是人才密集的航天高科技人才高地,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有哪些好的经验?
[梁小虹]:大家谈中国航天的时候,无一例外谈到中国航天的这支队伍。因为我们现在也看到,中国航天发展有赖于这支队伍。反过来说,这支队伍在中国航天事业中,得到了自己的空间和平台。就是事业培育了人才,人才推动了事业。这是我们想讲的事业和人才的基本关系。
因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航天工作,给航天工作者报效祖国、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在历史上,我们有一批同志埋头苦干、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勇于攻关,推动和促进了航天事业的发展,使航天事业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总结50年,我们讲到底在这里是怎么做的:第一,有一个根据事业发展的好的人才规划。我们这个研究院“文革”前来的设计人员主要是1960年前后和1966年前后这两个阶段的设计人员。他们是同时间步入航天领域,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整个事业出现需要新老交替和青黄不接的时候。在80年代,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数的问题。要补充大批新鲜血液加入航天队伍,要满足我们日益增加的科研生产任务。这时候我们每年大体都从高校增加几百个毕业生。这时候主要解决的是数量的问题。
到了90年代,在第一个“十年”中,我们完成了数量的补充。它为第二个“十年”,90年代,打下了一个基础。90年代我们要解决人才的问题。这时候,很多年轻同志走到这个领域来,都是20多岁、30多岁,院里提出“培养启用青年,关心依靠中年、尊重照顾老年”的方针,又提出来优培、优导、优育的方针。又提出了很多特殊的培养政策,使一批年轻人在技术和管理岗位上迅速得到成长。现在我们很多在岗位上的总设计师、总指挥、我们的常所长、我们的院领导,都是在这个时间锻炼成长起来的。
到了世纪交替以后,我们在数量上解决了新老交替问题。这时候,就要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人物问题。我们要培养我们的领军人物,培养我们的带头专家,培养我们的精英,培养我们的骨干。80年代,我们解决的是人数;90年代,我们解决的是人才;本世纪前10年,我们解决的是人物。这个规划保证了我们从数量上到骨干方阵到领军人才有一个良好的规划设计。目前来看,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关新闻
编辑: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