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利维和士兵:最令外军羡慕的是官兵平等
2006年12月01日 16:14中国青年报投票数: 顶一下

不过,在当地,中国军人的作风绝对是有口皆碑的。李福明用了“羡慕”这个词来形容外军士兵对我们的感觉。

“在我们的军队里,官兵是平等的。”李福明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外军的军官住在和我们一样的房子里,但是战士全部住在帐篷里。你可以想象,在非洲那种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住帐篷是非常难过的。而我们,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住在那种活动木板房里,相对来说是很舒适的。”

另外,中国军人整齐划一的作风也给外军的官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的宿舍都是开放的。外军来我们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我们的被子叠得四四方方,水壶也挂得很整齐,营院布置得非常正规。”李福明觉得,这些绝不是简单的细节,“从这些小事里能看出我们的军人是训练有素的,我们的军队管理是非常正规的。”

除了工作上的交往,队员们和其他国家的士兵在生活上也有很多交流。“我们在营区里组织卡拉OK比赛,会邀请他们来参加。赶上某个国家的国庆日,他们也会邀请我们过去参加联欢晚会。”

通过交流和相互了解,大家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我们出去执行任务要在外面过夜,有时可以不带帐篷,外国的维和部队都很友好,他们会帮我们准备生活用品。”

李福明告诉记者,他的队员们现在英语讲得都很不错。“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3个专业翻译特别抢手,大家都争着找他们帮忙。3个月以后,他们就闲下来了。队员们已经能和其他国家的战士做基本的交流了。”

带枪进军营无疑是一种示威和不信任,这样的行为让在场的中方队员心里都有点不舒服。

和如此多的外军官兵打交道,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遇到矛盾,仅仅靠友善是不够的,更需要斗争的智慧。李福明和联利团中的一位外国少校就是“不打不相识”。

有一次,这位外国少校到营区来和李福明谈工作。李福明走进会议室的时候看到他翘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腿上还别了一把手枪。带枪进军营无疑是一种示威和不信任,这样的行为让在场的中方队员心里都有点不舒服。面对这个趾高气扬的外国军官,李福明也没客气,“少校先生”,李福明的口气柔中带刚,“您现在是在中国的军营,您的安全应该由我们来负责保障。我想,以我们的能力,您对自己的安全不需要有任何的担心。下次到我们这里来的时候,请您不要随身带枪。”果然,下次这位外国少校来的时候就没再带枪。

后来,随着联系和交往的增多,这位外国少校和李福明成了很好的朋友。

在利比里亚,我们第一次在刚刚打完仗的那种环境中开车,而在国内搞演习和训练都只能假设那样的环境。

在利比里亚维和的那段日子,李福明没少吃苦头。仅仅8个月的时间,他整整轻了12公斤。2005年7月21日,从降落在首都机场的飞机舷梯上走下来的他,变得又黑又瘦。8个月的操劳,让这个硬汉子身心疲惫,但不得不承认,正是这段经历,给了他全新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回国后,李福明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一些惯性思维和做法。“我们国家这些年一直处于和平时期,几十年都没有打过仗。”这一点他深有感触,“从我们运输部队来讲,真打起仗来不可能让你在平平整整的马路上开车。在利比里亚,我们第一次在刚刚打完仗的那种环境中开车,而在国内搞演习和训练都只能假设那样的环境。”在利比里亚,后勤保障、应急方案都是按照实战的要求来部署的。这种锻炼让队员们受益匪浅。战士们开阔了眼界,锻炼了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用李福明的话说,“小伙子们现在有那么点‘处变不惊’了。”

从武器装备的角度来讲,李福明觉得我们没有理由盲目乐观。“我接触过英格兰的快速反应部队,他们的装备非常先进,虽然我们带去的装备也是国内最先进的,但我感觉在这方面和他们还是有差距的。”

除了技能和装备,对李福明影响最大的是他接触到了一些全新的部队管理理念。比如,在我国,管理士兵的工作是由军官来承担的。而在很多外国军队,是军士长负责带兵和管理部队的,而军官只管作战和指挥。“这样,军官就可以把精力集中起来研究指挥和作战。”

“总的来说,我们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刚刚起步。相比之下,很多国家参加联合国维和任务的时间要比我们早,派出的人数也比我们多。比如,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在利比里亚就有将近三千人。”在李福明这位走出国门的中国军人看来,“我们应该尽量多参加联合国的维和任务,让更多的战士能走出去,这对我们了解外军、开阔眼界和锻炼部队非常有意义。”(本专题摄影温向辉)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