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十年:载人航天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2008年09月24日 14:43新华网 】 【打印

“刚来的时候,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角色转换,很不容易。后来,他们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实验和讨论当中,知识掌握与心理素质也进步了很多。”黄伟芬说,到现在,航天员掌握的知识比教员还要全面,而对于航天器的原理了解和实际操作,他们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专家。

2003年7月,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14名航天员全部获得三级航天员资格。从这一天起,中国首批航天员都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

国外航天员淘汰率近50%,而这10年间,中国航天员淘汰率为零。

“哪次飞行,都是我们14名航天员集体在执行任务”

上天——从成为航天员的那一刻起,这就是14名中国航天员的人生目标。

然而,上天的路并非坦途。随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越来越近,正在备战神五的航天员们,却获知了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消息。

申行运记得,美国航天飞机失事的那一天,是中国的大年初一。第二天,航天员中心召开座谈会,听听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事。

没有想到的是,座谈会变成了一次群情激昂的请战会。

李庆龙发言说:“作为一名老飞行员,对牺牲早已置之度外。我热爱这项事业胜过自己的生命,风险和牺牲影响不了我的选择和信念。我笃信这次事件更能提醒技术人员抓好质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加刻苦地训练,将操作做到‘零失误’。”

另一位航天员说:“从我志愿成为航天员的那一天起,‘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成为我此生不变的誓言,什么都阻挡不了我们探索宇宙的步伐……”

14名中国航天员,谁都拥有上天的勇气和能力。但,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密度不大,这决定了并非所有人都有上天的机会。

“落选的人,不会把失落写在脸上。”黄伟芬说,“但你能感觉出来,在以后的训练中,他会更加刻苦,就像憋着一股劲。”

神五梯队名单宣布后,杨利伟陪着一位未能入选的航天员跑了一下午的步,鼓励他说:“要努力,不要放弃,你有优势!”

杨利伟从太空归来的那天,神五梯队成员翟志刚、聂海胜顾不上“不能拥抱、只能握手”的医学隔离规定,和战友紧紧抱在一起。他们流着泪说了句“利伟,你真棒!”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前两次虽然都没有上天,但我尽了力,无怨无悔。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去执行任务,跟我自己执行任务是一样的。”神五、神六两次入选梯队、却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的翟志刚说。

“其实,无论是神五还是神六,都是我们14名航天员集体在执行任务。”聂海胜说,“我和费俊龙在神六飞行的过程中,其他航天员都在为我们提供技术和心理支持。”

中国已经完成的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地面航天员全程分批值班,关注天上战友们的操作程序和身体情况。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飞行中的每一个片断,都是14名航天员共同的珍贵记忆。

中国成功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以来,航天员大队被授予“英雄航天员大队”称号,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分别获得“航天英雄”和“英雄航天员”称号。

2008年7月,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成为航天员大队的第一位将军。

包围在鲜花与掌声中的中国航天员,仍然保持着当初的单纯与质朴。

聂海胜在回忆神六飞行时说:“太空是神奇的。随着身体的失重,许多东西会随之变轻、变淡,比如名和利。但另一些东西则会在心里变得更加清晰和珍贵,比如祖国和亲人。”

14人——中国航天员的总数。然而,由于保密要求,还有好些面孔,至今没有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与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一样,他们同样优秀,同样走过了艰辛而充实的10年。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的规划,继神舟七号之后的下一次飞行将发射无人目标飞行器。因为年龄等原因,14名中国首批航天员中还没有执行过任务的成员,也许就没有机会上天了。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说,随着新一代航天员的选拔已完成准备工作,神七任务结束后,中国首批航天员可能会部分退役或转换岗位。

他们中的大部分成员,把生命中最宝贵的10年献给了漫长的等待,从而立到不惑。

这10年的等待与神舟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人的飞天历程中最厚重的一页。(完)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白瑞雪、孙彦新、黎云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