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7日电 题: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正逢其时
新华社记者熊争艳、廖雷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和商务部长骆家辉近日联袂访华。朱棣文访华时说:“北京天气很热,但气候变化的话题更热。”这一句话,道出了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日益热络的互动。
中美两国同属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合作契机。这一契机,首先来自于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坚定决心。
中国已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并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而在竞选总统期间就高举“清洁能源”大旗的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也迅速转变,从此前的裹足不前转变为“准备好担任领导角色”。
契机也来自不断肆虐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在应对危机过程中,中美不约而同地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重要途径。中国政府出台的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计划中,有2100亿元用于发展“绿色经济”,更有5800亿元用于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奥巴马上台伊始就推出了“美国复兴与再投资计划”等推动新能源发展的投资计划。
契机还来自制订新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议的紧迫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今年年底将到期,距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有不到5个月。各方加快谈判步伐,尽早就下一阶段合作框架达成一致迫在眉睫。
当然,在这一合作关系中,中国和美国的角色和地位不同。
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继续得到遵守和履行。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应该继续率先减排,完成《京都议定书》确定的第一承诺期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量化减排,确定中期约束性减排指标。
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挑战过程中,没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就是无本之木。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期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有责任、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
作者:
熊争艳、廖雷
编辑:
印权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