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2009年05月12日 15:39新华网【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0条他说:“就想踏踏实实做点实事……” 灾难发生后,人们对灾区倾力相助,汇成爱的滚滚洪流;天气渐寒时,人们同样牵挂灾区,用爱心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寒冬将至,甘肃文县李子坝村村民文登林一直在整理自家过冬的物资。他指着自家的院子,高兴地告诉大家:这是领到的木炭、柴火,这是好心人捐助的取暖炉、电热毯…… 最冷时,陕西略阳高台小学活动板房教室外的温度降到了零度以下。教室内,立式空调徐徐送出暖风,手握画笔、正在学习绘画的孩子们感觉不到一丝寒意…… 这是一组令人温暖的数据—— 截至去年12月20日,带着捐赠者炽热的爱心,399万床棉被、490万件棉衣裤、431万件衣服、45万件取暖用品,及时送到四川灾区; 各级财政也加大御寒物资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仅四川就安排专项资金2亿多元,采购各式棉被、棉衣裤和取暖用品…… 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一省帮一重灾县”、“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参加对口支援的各省市积极落实中央部署,无私地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什邡市一条正在修建的公路上,北京城建道桥公司压路机手谭文宪正驾驶压路机修路。路基上,温度超过160摄氏度的沥青散发出阵阵热浪,驾驶室热得跟火炉一样。尽管一般人呆10秒钟都受不了,但谭文宪每天清早6点就赶到施工现场,在“火炉”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挂”在北川悬崖上的公路坡陡、弯急、路窄,开车乘车都万分危险,每天面对这样的“鬼门关”,山东援建队员没有一人打过退堂鼓;大山里的冬天又潮又冷,援建队员们住在帐篷里,盖上三层被、戴着棉帽睡,早上醒来,脸上还是挂着一层霜…… 情系灾区,为了灾区,援建人员敢于面对一切困难,敢于挑战生理极限。在援建人员的巨大努力下,灾区的面貌每天都在变化—— 北川县擂鼓镇的山脊坚硬,但援建人员短时间里就挖出了一片平地。仅仅4个月,一座厂房长200米、每年能给当地带来400万元利润的空心页岩承重砖厂就投入生产。 彭州的小鱼洞镇,原来的大桥在地震时断成三节,至今静卧在河面上。不远处,来自福建的200多名援建人员正在紧张施工,一座长276米、宽13米的新大桥定于5月12日竣工,打通关键梗阻。 快、快、快…… 各援建省市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项目建设进度也不断提速。截至4月9日,18个支援省市确定支援四川18个重灾县(市)项目2375个,确定援建项目总投资额517.41亿元,其中已到位援建资金186.05亿元,已开工援建项目1175个,已建成援建项目198个…… 要速度,更要质量。这是灾区人民最大的愿望,这是援建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 看到新家,绵竹大乘村村民黄仲模感到十分放心。由江苏援建的一座座农房,采用加深地基、上下圈梁和构造柱等办法,8级地震也不会坍塌。“房子盖好了,我们可以开始新生活了。”56岁的黄仲模对未来充满希望。 什邡红白镇中心学校校长程世林每天都要去查看北京援建的新校园进度。深深的地基、粗粗的钢筋,一丝不苟的施工,让他感觉像在修防空洞。 由山东援建的北川桂溪中学,采用了强度最高的三级钢,每平方米用去84公斤钢筋,密得连混凝土都很难浇灌进去。而在山东,同样的三层楼每平方米钢筋使用量则是45至50公斤…… “输血”,更要“造血”。各地援建人员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增强灾区发展后劲—— 都江堰市虹口景区,震前“农家乐”经营得十分红火。上海援建人员请来专家,协助当地编制灾后旅游发展规划。山地运动培训基地、西部第一漂、温泉公园、地震遗迹……一个个特色项目,为的就是要把这里打造成面向全国的旅游区。 汉旺著名的地震钟楼下,一个规划用地1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已经开工,以承接无锡的产业转移。目前,无锡已组织120多家大中型企业前来考察,两三年后,这里的工业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灾难,让许多人失去工作。援建人员知道,就业岗位对灾区群众有多重的分量—— 在北川,“鲁援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虽然名字中有山东,却只有总经理是山东人。他说,当地人需要工作,职工都请北川人。目前,有100多名当地人在这个厂子上班,每月工资额超过18万元。重修房子、赡养老人、抚养小孩……许多人家的基本生活开支有了着落。 北川茶叶销路不畅,8万茶农生计困难。今年5月初,千里之外的泉城济南,人们从网上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掀起了一场“今夏请喝北川茶”的公益活动。在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北川茶当天销售额就超过3万元。 爱是一条河,永远奔腾不息;爱是一座桥,把灾区和全国人民紧紧联在一起。灾难过后的神州大地,处处展现着社会主义大协作的壮阔画面,处处感受到中华民族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 一年前的5月14日,刚刚3岁的宋馨懿,在北川的一处废墟中,被人们救出。 一年后的4月25日,小馨懿迎来4岁生日。在幼儿园为她举办的生日会上,老师特地拿出皮尺,为她量了身高:102厘米。 一年间,这个在地震中失去父母、失去一条腿的孩子,整整长高了9厘米! 这是生命成长的高度,这是灾难重压下的茁壮。它仿佛用一种坚韧的挺立告诉人们—— 再大的灾难,都不能压制生命的蓬勃;再多的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查看心情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