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2009年05月12日 15:39新华网【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0条灾后重建,规划需先行—— 震后第11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3次会议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启动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并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5月26日,总指挥部发布《关于当前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对灾后重建前期工作进行部署。 6月6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使重建规划有章可循。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重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规划、有序推进”……7月4日,《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公布,阐述了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明确提出要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产业、就业等政策手段支持重建。 一边是筹备奥运的忙碌工作,一边是制定重建规划的紧张步伐。8月5日,奥运开幕前3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24次会议深入讨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9月23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公布,为灾后重建提供了一份清晰具体的行动“指南”。 重建家园,法制是关键—— 震后不到一个月,国务院及时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第一时间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制度保障。 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深入吸取抗震救灾斗争经验、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充分听取抗震救灾一线干部群众意见基础上,全面修订防震减灾法,为灾后恢复重建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重建家园,机制是保障—— 5月26日,党中央作出了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的重大决策; 第二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明确提出“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州),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 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专门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 6月1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明确要求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 山东—北川;广东—汶川;浙江—青川;江苏—绵竹;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过去,它们相隔遥远;如今,它们紧密相连。一对一、一帮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重建中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重建经费迅速筹集到位—— “举全国之力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当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后两年继续作相应安排。 次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作出决定:支持国务院集中财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安排,对当年预算支出结构作出相应调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08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同意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8月14日,国家有关部门表示,我国将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约1万亿元资金,用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今年3月13日,全国人大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和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尽管财政形势十分严峻,但预算安排的中央地震灾后重建基金高达1300亿元,比2008年的740亿元有明显增加…… 资金流向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为了向群众交出一本“明白账”,在中央统一部署下,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第一时间介入每笔物资资金分配使用的各个环节,全程进行监督。目前,仅审计部门就有300多个审计小组、近1600名审计人员工作在灾区。从跟踪审计的情况看,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和项目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好的。 家园正在重建,生活重新开始。截至今年3月底,四川纳入国家规划的灾后重建项目已累计开工12728个,占整个重建任务的38.9%;截至目前,因汶川特大地震而失业的150余万人员中,已有129.6万人重新实现就业…… 春夏之交的地震灾区,田野里,麦子开始泛黄,秧苗已经长高;厂房里,机器轰鸣,刚刚下线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出车间;板房教室里,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新的生词,孩子们在认真听课…… 一个个平凡的生活场景,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无论灾难有多大,无论苦难有多重,生活永远在向前…… 英雄的人民无所畏惧。面对巨大的灾难,灾区干部群众奋起抗争,勇敢走出命运的阴霾。曾经山河破碎的灾区正以新的面貌,昭示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未来 特大灾难留下巨大伤痛。一个个幸存的人以无比的勇气,与伤和痛顽强抗争,在灾难中勇敢挺立—— 每天要3次换药,每次换药敷料堆起来都有半米高,痛得难以忍受,但17岁的北川女孩刘旭从不言痛。现在她一边练习走路,一边坚持背英语单词,因为她渴望尽快回到久别的校园,回到同学和老师身边…… 被废墟掩埋整整179个小时,失去了半截左臂,但映秀电厂的马元江依然拼劲十足。康复出院后,他立即向单位提交上班申请;震后第7个月,这位生命奇迹的创造者重新回到生产一线,用剩下的右手熟练地敲击电脑键盘…… 亲人走了,家园毁了——地震,让许多人失去曾经拥有的一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灾区人民依靠执著的信念、特有的坚韧,勇敢地走出灾难的阴影,迈向新的生活—— 青川东河口,黑色的大理石碑上,镌刻着村里遇难者的名字。每天,何先通都会在妻子的名字上摆放一枝菊花,然后到不远处的一间小木屋,向祭奠和参观的人们售卖菊花。这位普通的村民,就这样坚持默默陪伴着妻子,用卖花挣来的钱养育还在念书的儿子。 初冬的汶川,寒气逼人。在一个已经拆除的废墟上,42岁的王林和妻子正用双手费力地扒开废墟,挑选着旧砖块。他们平静地说:每天,都能敲出五六百块可以使用的砖;再过一个月,就攒够盖新房的砖了…… 人在,希望就在;有手,就有未来。废墟中,板房旁,灾区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双手重建家园,用双手播下希望—— 天刚亮,一支由7匹马组成的马队从甘肃文县梁家山村出发,沿着不到1米宽的山路下山,去驮运砂石、水泥、砖瓦等重建物资。由于不通行任何现代交通工具,从去年8月起,他们就集中全村所有马匹,开始了艰难的重建。极为偏僻的山村,封顶的新房越来越多…… 震后一个月,孔友金所在的什邡蓥峰实业有限公司重新恢复生产。为了抢时间,这个失去40多个工友的车间主任常常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11点。有一次,100公斤的泵轴砸在脚上,鲜血直流。简单包扎后,他又在车间里忙碌起来……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查看心情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