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BBC名嘴苏珊北京上班 希望访到胡锦涛或温家宝
2010年01月31日 09:59北京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来中国的原因

我不是被迫到中国来的 十年前就喜欢上了中国

苏珊说:“我在新闻行业拥有近30年的经验,我知道如何打造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知道构成新闻故事的最佳要素是什么,我还知道如何准备广播串词,如何把握节目的时间进度以及掌控节目的整体构架,在嘉宾的选择上也很有学问。总之,在这些方面我都能给予节目很多建议。”

“事实上,去年我在来国际广播电台之前,也有其他的两个工作机会,只不过我更愿意选择到中国来发展。我想媒体有一些误解。”苏珊所说的“误解”,是因为此前的一些报道,在这些报道中,关于苏珊来中国工作的原因,被解读为“在英国遭受到了年龄歧视而被迫选择到中国来‘打工’”。

“一些媒体报道我因为抨击英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年龄歧视’问题从而与BBC交恶,但事实并非如此,我跟他们还是朋友,而且因为我现在主持的新闻节目时效性较强,在时间上又由于时差比英国早8个小时,所以BBC的同事们现在也都在关注我的节目。”对于来中国的原因,苏珊的解释很中国——说来话长,“10年前我第一次来中国时,就从直觉上感到这个国家并不像很多西方国家那样强调对个性和自我的张扬,这让我感觉到非常自在。要知道,在西方,我们非常崇尚自我,张扬个性,有时甚至到了执迷的地步,以至于让人感到不那么舒服,而中国至少目前还不是这样,这让我觉得很喜欢。”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苏珊说她儿子的建议也给了她很大的动力。“我儿子是牛津大学的二年级学生,去年夏天在上海实习了一个月,对中国的印象非常好,于是他劝我尝试到中国来发展,他说,‘中国处于上升期,你应该在这个令人兴奋的阶段来到中国,看看中国人如何工作,并且感受这个国家的成长和变化’。就这样,我最终选择了来中国,作为记者,我希望到这儿来体验和观察。”

苏珊说,对于她的决定,她的朋友和同事们确实有点吃惊,“不过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大家都觉得我很有勇气,我在BBC的同事甚至说,‘你先去中国吧,如果发展得好,我们以后也来试试’。”

但苏珊也表示,她在英国虽然也有不少工作机会,虽然富有新闻从业经验,但她的选择还是有限的。“在英国的媒体行业,刚开始很少有女性记者和主持人,后来女性得以在这一领域发展,再后来随着英国社会的多元化,更多的少数民族裔获得了平等的发展机会。现在,我觉得应该更多地去关注中老年广播电视主持人这一群体,他们拥有年轻主持人所缺乏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在中国的工作

我给了自己一个“定位” 希望跟同事们一起成长

苏珊说,她给了自己一个定位——“我是来跟我的中国同事们一起成长和发展的”。而同事们也给了她一个定位——“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新的职业标杆”。

苏珊说她不太想对中国的新闻环境做什么评判,“因为我想强调的是,在你没有真正穿上别人的鞋子之前,你是没有资格去做一些评判的。事实上,中国的新闻环境跟10年前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相比,已经改变了很多。这次我到中国来工作,节目开播之前,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详细了解我的中国同事们如何工作,包括如何采写、编辑新闻,如何制作,这样我就能更好地熟悉他们的工作流程和新闻操作模式,从而运用我的经验指出他们的长处和不足,这样也能帮助我更好地融入这个新闻团队。”

“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同事’,我是来跟我的中国同事们一起成长和发展的,尽管我已经拥有很多经验。我觉得到中国的媒体来工作能够帮助我换一种视角来观察世界,因为以前我在英国的时候是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世界。无论是在战略层面,还是经济层面,中国一直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能够置身于这一变化之中,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荣幸!”

苏珊身上所体现出的“职业范儿”给《新闻纵贯线》的工作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对新闻报道的原则和规律把握得很透彻,即使深谙西方新闻的运作方式,她也不会强加到中国的新闻报道上来,而是力求客观地看待中国的新闻环境。说这句话的是苏珊的同事、栏目制作人李永敬。

有这种类似评价的,还有那个当初把苏珊从BBC给“挖”过来的李培春。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环球广播中心副主任,对于这个新来的洋下级,李培春坦言,刚开始也有点担心苏珊不太能理解中国的报道模式,但事实证明,出于“职业素养”,她非常尊重中国的新闻环境,并且对国际广播电台作为中国国家媒体的性质非常清楚。

■在中国的困难

最大障碍就是语言 中文实在是太难了

“当然,这并不表示她与我们的团队之间就没有争论和分歧。在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以及选题的处理方式上,我们不可能没有差异,她跟英语中心所有其他的外籍人士一样,都需要在这种冲突中去不断与团队进行磨合。”5个多星期的磨合证明,苏珊与团队的沟通基本顺畅,这也是让李培春一直引以为豪的“英语中心拥有与外籍员工充分沟通和交流的独特氛围”。巧的是,就在27日的节目点评会上,苏珊与工作团队就当天早上节目直播时的一个小插曲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节目中,版块记者刘彦介绍中国正在酝酿出台《反虐待动物法》,以打击食用猫狗等行为。苏珊马上问他:“食用猫狗在中国是否是普遍行为。”刘彦答曰:“吃猫肉的习俗一般在广东地区较普遍,而全国很多地方都吃狗肉。”没想到,苏珊又追问了一句:“那他们一般吃什么品种的狗。”刘彦没来得及仔细思考,只好回答:“什么狗都吃。”对于在节目中如此讨论食用猫狗的敏感问题,节目组团队出现了争论,有人认为苏珊不应该继续追问“吃什么品种的狗”,有人认为刘彦的回答欠缺智慧,这样只会在一些国外的听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

“苏珊首先表明,这是我们团队的问题,而不是某个人的问题。她觉得我们不需要刻意避免这一类富有争议的话题,而可以尝试以比较轻松的方式来进行开放式讨论,这样才不会有欲盖弥彰之嫌。”刘彦以赞许的口吻来描述点评会上苏珊的表现。

分歧似乎并没有成为苏珊的困难,苏珊说她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我来中国前,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而作为记者,我又特别喜欢与人交流,地铁里遇到的人、出租车司机、小贩,这些人我都很想与他们交谈,可惜我除了对他们微笑之外,别无他法。所以我现在正在努力学习中文,但中文对我来说实在太难了。”

除了语言障碍之外,苏珊说她想不出还有其他困难能难倒她,“因为我是一个善于自我激励的人,能够非常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我会尽全力和我们的团队一起把《新闻纵贯线》打造成最好的新闻节目,因为我们是在代表我们的听众来问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