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代课教师,肯定考不过应届生”
张永明有一个透明塑料袋,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自己的学历证、聘用证、普通话等级证、各种获奖证书;除此之外,还有一沓这些年保存下来的各种报纸,内容无一例外地呼吁给予代课教师转正机会。这里面透露了他一个多年的心愿——能有一次参加转正考试的机会。
“转上公办,能干自己喜欢的工作,又能拿每月2000多的工资,多好!哪怕就招两个,考不上也没怨言了;一次机会都没有,不死心啊。”张永明既无奈,又伤感。
在王连忠家中,我们没有见到男主人——他这会儿正在材料厂烧锅炉。妻子杨言萍激动地拉开条桌,展示桌子背后土墙上的裂缝:“他一直说教书育人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可教了十几年,只落个打工的下场,看这土坯房都快50年了。”杨言萍不由得抹起了眼泪,“他这人,就是喜欢学校,喜欢和娃娃们在一起。”
根据兰州市的政策,2008年—2009年间被清退的1240名教师,有参加考试并被录用的机会。2005年就离开学校的王连忠,已经注定不可能回到讲台了。而理论上还存在机会的张永明十分担心:年底马上就要到了,考试的消息还杳然无踪,等过了年,清退工作结束了,谁还会记得他们这些人?
针对张永明的担心,兰州市教育局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表示:“考试工作正在研究组织中,这批老师会和应届师范生一起参加考试”,他话锋一转,“不过,这些代课教师,肯定考不过应届生。”当记者进一步询问相关具体措施时,该负责同志说:“代课教师问题比较敏感,我们一向只做不说。要想采访,等我请示领导后再说吧。”
此前,甘肃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吴亚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代课教师和现有教师的招聘,一视同仁,通过考试录用;省上没有规定对代课教师给予优惠政策,各地区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实施。
离开山字墩的时候,记者给张永明在山字墩小学的新校门外照了张相。在这工作了19年,他还是第一次在校门口照相。记者问他进不进学校里看看,他摆了摆手,“看见娃娃们伤心”。
回头看了一眼学校,张永明踏上了回县城的车。(本报记者 杨森)
见解
刚性政策,更要有情执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蔡永红
随着义务教育普及目标的基本实现,我国教育重点从数量上的普及转向了质量上的提高。提高教育质量的落脚点就在于提高教师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提高教师的学历和专业化水平。2001年教育部首次提出要辞退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2006年又提出要逐步地清退所有代课人员。
在师资短缺的年代,代课教师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过特殊贡献,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很多代课教师拿着非常微薄的报酬,年复一年教书育人,提高了当地人口素质。对其历史贡献,我们不能忽略。
代课教师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是由地方政府聘用的,有的由学校自主聘用;有的从教数十年,有的是新近临时聘用的;执教水平和学历状况也参差不齐。各地的师资和财政情况也有差别。如何清退代课教师,不宜一刀切。
不妨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办法:对于那些从教时间长,水平较高,年纪大的代课教师,可以考虑其优先转正;对于任教时间不长,学历达到要求的,不妨给个机会考试,通过考试的也可以成为正式教师;对于学历不达标,教学水平不能胜任的代课教师,政府在清退时要提供合理补偿,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为其再就业提供帮助。
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广泛。学生和家长当然希望提高教师水平,代课教师的历史贡献和生计问题也不容漠视。怎么清退代课教师,相当敏感,一旦处理不慎,可能引发怨言,甚至社会矛盾。如何既坚持对教育质量负责的原则,又充分保障代课教师的合法权益,使得刚性政策得到有情执行,这充分考验政府的执政智慧。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郑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