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中科院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案例——
从推进产学研合作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孕育以“联想”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企业到面向市场、社会、企业增强辐射力,60年来,中科院以自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不断增强。仅2008年,中科院就向社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共3867项次,直接使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2700亿元、利税185亿元。
提供技术支撑之外,60年来,中科院还着眼全局,从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建议:
——在中科院专家的倡议下,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纷纷问世,成为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机构和力量。
——1997年底,中科院向中共中央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研究报告。次年,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获得国务院批准。一石激起千层浪,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不仅使中科院自身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更是促进了整个科教领域的发展。
今天,站在共和国60年的门槛上回望,1998年启动、计划历时12年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给中科院和中国科技事业带来的变化看得更加清晰。
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科院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大有可为
“上海硅酸盐所研制出大容量钠硫储能电池”“营养所在结直肠癌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翻开近日的中国科学院院网,一系列科研成果铺面而来。
院网,犹如一扇窗口,既折射出一个集体的深厚科学底蕴,更折射出中科院今天的生机和活力。
60年来,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始终不变、始终贯穿中科院上上下下的,是那股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的不懈探索。
——在这条道路上,中科院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建立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探索国家科学基金和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60年来,中科院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树立新理念,完善新机制,开创新局面。
——在这条道路上,中科院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努力营造创新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以国家需求、科学前沿为导向,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思想蔚然成风;“科学、民主、爱国、风险”的传统和“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不断发扬光大;开放协作、交叉融合的科研局面愈发喜人。
——在这条道路上,中科院人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始终勇立时代潮头。
改革传统的拨款制度,创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推行三元结构分配制度……中科院在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焕发了活力,释放了蕴藏在数万科技人员身上的活力。
——在这条道路上,中科院坚持造就和培养人才,成为我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科院曾经为国防科研、工业部门输送了大量人才。近年来,中科院坚持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为出发点,一批在不同领域做出国际一流水平成果的中青年科学家成为中科院各学科的带头人。
……
从与新中国相伴而生,到全面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中科院人始终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感。
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
反思自己——虽然总体上看,中国科技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与世界科技前沿的差距在缩小,但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关键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赖度较高等一系列问题。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迎接国内外各种挑战——
3年多前,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号召。
9个月前,中科院在年度工作会议上宣布,计划在知识创新三期后——即2011年起,实施面向2020年的创新工程,力争在10个左右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创新跨越。
4个多月前,中科院向全社会公布了《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战略研究报告,提出了中国面向2050年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和科技发展战略的系统建议,内容涉及18个领域、22个战略性科技问题。
“未来10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科技和创新的作用至关重要。”路甬祥说,必须面向世界前沿,从需求出发,改革创新,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发展,有力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号角再次吹响,路径更加清晰——
今天,站在共和国60年的门槛上,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中国科学院大有可为,中国科技大有希望,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复兴的灿烂明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李斌、吴晶晶、胡浩
编辑:
马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