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捷报频传。“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增强了国防实力,促进了国家科技发展。而当时聚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中科院,承担了原子弹和导弹研制中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任务。至于人造卫星,则从构思到建议都是由中科院提出,并负责整个系统的技术抓总、负责研制卫星本体。
曾亲身参与我国第一颗氢弹原理突破和研制过程的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锁春老人,今天仍然满是自豪:“当时我和同事一起承担的是数值计算任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首颗氢弹是我们亲手把它计算出来的。”
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60年来,几乎国家每一项重大工程实施的背后,都能看到中科院人紧张忙碌的身影。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科院的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挺起了中国科技的坚实脊梁: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开创有限元方法、开辟数学机械化证明新领域、高温超导取得突破、研制成功量子中继器……在基础研究领域,60年来,中科院科技人员勇往直前,创造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甚至世界第一的成果。
——人工合成锗酸铋大单晶、研制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研制国内第一个通用芯片龙芯系列处理器……在关键技术方面,科学家也勇敢挑战自我,迎难而上。
——研制航空遥感系统、研发新一代洁净煤技术研发与系统示范、攻关人机交互与识别技术、研制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堆……在系统集成上,科学家们敢于创新,勇于开拓。
……
一项项成就令中科院人自豪,一个个成果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60年来,在追赶世界科技前沿的赛跑中,在包括科学院专家在内的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正逐渐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重量级选手”。
从“科学的春天”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国科学院都始终发挥着骨干和引领作用,成为中坚力量。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已经完成研制,计划下半年升空!”今年5月,一则重大新闻再次引发世界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广泛关注。
“我们的空间科学才刚刚起步,必须把发展目标定得更高,使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和探测成为人类探索空间的里程碑。”作为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的提出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胸有成竹。
“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自信心、竞争合作发展意识明显增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科学真理、尊重学术自由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建院60年之际,对于悄然发生的这些变化,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60年来,中科院积极构建国家科学思想库,为政府部门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特大地震发生。
灾后第四天,在对灾区进行详细探查后,由中科院遥感所制作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遥感影像图集》送到国务院负责人的办公桌前。
“我们当天下午五六点就启动救灾预案,小分队第二天开赴灾区。那时候,路断、通信中断,只有‘千里眼’才能了解情况,才能有效快速决策。”时隔一年多,回想起大地震后的特殊时刻,中科院遥感所所长顾行发仍然有些激动。
60年的磨砺和发展,使人们更加明白:为国家、地方、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科学家的崇高使命,更应成为中科院人的自觉追求——
从治理沙坡头流沙到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素,从非典到禽流感,从抗击冰雪灾害到抗震救灾,再到构筑北京奥运会安保防线,近年来,每当国家需要的时刻,一件件科学建议纷纷从中科院向有关部门乃至最高决策层提交,一项项技术储备在关键时刻、危急关头发挥了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经济社会越是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越加紧迫——
近年来,中科院自觉加快和地方合作的步伐。截至去年底,中科院已与全国29个省区市和11个计划单列市签署了全面合作科技协议。
中科院还采取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形式,在东南沿海高起点新建了广州生物医药健康研究院、宁波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等7个研究机构,共建共赢,共同发展。
从一家村级企业,成长为占领维生素D3百分之七十全球市场的大企业,浙江花园集团的成长之路和中科院紧密相关——1996年,在路甬祥的直接推动下,花园集团与中科院感光化学所签订了共同投资开发维生素D3的协议。
科技,不仅彻底改写了花园集团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使原来完全依靠进口的中国,成为维生素D3的最大生产国。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李斌、吴晶晶、胡浩
编辑:
马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