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首个国家级应急管理培训基地本月底挂牌
2009年08月07日 05:43大洋网-广州日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暨南大学将与广东省政府应急办密切合作,综合全校教学与科研资源,加强应急管理理论研究,为政府提供急需的决策支持。据透露,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公共卫生安全模块,二是灾难安全模块,课程覆盖管理学、新闻学、社会学、信息管理等多学科内容。

建设:

非典之后自上而下建应急管理体系

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都是大检阅

应急管理对于中国政府管理来说是一个新兴事物。“从2003年非典开始,我们自上而下开始关注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汪玉凯教授介绍说。

通俗地讲,应急管理是指在事件发生以后如何第一手进行应急处置、紧急救援,在国外多称为“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一旦危机已经爆发了,如何用最小的成本、以最快的速度把它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而进行的一种管理。

从中国政府层面上来说,最先设立的机构就是“应急办”。“以前没有应急办,国务院值班室承担应急办的职能。2003年非典以来,我们在值班室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使得值班室和应急办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值班和应急统一起来了。”汪玉凯教授介绍说。

“应急办上面还有一个应急管理的领导和议事协调机构,应急办是为这个领导机构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在国务院有了应急办后,各省都开始设应急办,作为应急管理的办事和处置机构,由这一机构保障在遇到紧急事件时进行响应。”

从应急办起步,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在从2003年到2008年的五年间有了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建立了一套预案体系。2004年颁布国务院关于突发事件预案的纲要框架后,建立了包括国务院总理应急预案、国务院专项议案等在内的五级预案体系。根据国务院的总体预计预案,公共安全被划分为四大分类: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活动有关的一些事故灾难,与生命健康有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和社会、经济有关的突发社会事件等。

汪玉凯表示,“如去年的汶川地震,如果没有过去5年这么多应急管理预案的准备,救灾恐怕无法达到这么高水平。”“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更是我们这几年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一次大检阅。”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安全研究所所长顾林生表示。

难点:

新理念树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缺乏忧患意识存在侥幸心理

事实上虽然已经有了五年的建设和运转,中国的应急体系也更加完善,但对于这么多官员来说要树立应急管理的新理念,却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在闪淳昌教授看来,目前一些官员应对突发事件在思想上有两大误区,“一种很典型的想法,事故和灾难等突发事件几率很小,不一定就在我这里发生!有些领导同志缺乏忧患意识,存在侥幸心理。一些地方和单位甚至还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不愿意把钱用在预防工作上。所以,群众批评‘有钱买棺材,没有钱买药’。”“误区二就是做了预防就不需要应急了!预防为主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但没有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思想的误区。”

“有些地方或单位在信息报送方面还存在缓报、瞒报、漏报的现象。一定要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应急处置原则,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发布情况要快,但发布原因要谨慎。”闪淳昌教授表示。第一时间处置好坏往往决定损失大小和成本的高低。

效果:

基层官员最头痛媒体和公共舆论

公共沟通是应急管理重要一环

而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首先面对的就是媒体和公共舆论。而目前许多基层官员觉得最头痛的就是如何来应对公共舆论时代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健全公众沟通机制,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就带来完全不同的后果。”一位参与过多起突发事件处理的应急管理专家告诉记者。

比如说去年阜阳手足口病事件。3月上旬,阜阳市人民医院接收5例患病儿童。3月27日至29日,5例患儿全部死亡。官方在4月15日前没有公布任何病情进展。事实上医院其实已于3月31日将情况上报,省里也很快派出专家组赶赴阜阳。此举,被当地政府艺术地形容为“外松内紧”。面对不明疾病,恐慌迅速蔓延。

“事实上,我们专家组一到那里,就立即建议当地政府马上召开新闻发布会,但他们没有接受。全国各地记者到了场,记者们都是要交功课的,没有稿件来干什么,所以第二天马上有媒体出稿了矛头直指为什么又是阜阳?联系四年,阜阳发生了毒奶粉‘大头娃娃事件’。把四年前的大头娃娃事件一联系,就是一条稿。政府还是不开新闻发布会,再过一天又有媒体发稿了,全部是孩子家属的说法和内容,你政府不说嘛,那肯定就被缺席审判了。到28日政府召开统一的新闻发布会,已经太晚了。”这位专家透露。

“相反杭州地铁塌方事件,杭州市政府就处理得很好,他们第一时间派出工作人员到机场、火车站,举个牌子接待全国各地来的记者,指引他们去参加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他们还有‘小心眼’,给每个记者发黄色的安全背心,一方面在塌方现场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哪个是记者现场人员一眼就可以认出来。”

公共沟通是应急管理中重要的一环。“现在一些官员把它当作应对媒体的技巧课在学是不对的,这反映一些官员并没有真正树立起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意识。”这位专家告诉记者。

对话:2003非典开启应急管理元年

关于应急管理体系

没有过去5年的努力,我们的救灾恐怕无法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广州日报:中国应急管理体系是从2003年非典后开始建设的,目前这一体系建设和运转的情况如何?

汪玉凯:2003年发生了非典,这对我国影响非常大,从非典开始,我们自上而下开始关注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当时,是围绕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来构建应急管理,后来拓展到整个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不仅仅是公共卫生事件,也包括其他自然灾害,社会冲突事件等,都在应急管理的范畴内。

据我所知,2003年以后,全国县以上构架了14000多项相关的经济管理预案,有国家级、各个部门、地方政府和专门针对某方面的,比如,专门针对农业、水利、林业等方面的,分散在主要地方的各级政府中,这是第一块,加大了应急管理预案的筹划和准备,各级政府都自上而下的构建了大量应急管理预案。

二、完善了相关法律。2003年以后,从国务院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

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领导体制。应急管理体制整体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分类进行管理,比如,就预案而言,有部门预案、地方预案、专门预案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建立的组织架构包括国务院设立了应急管理最高领导机构,还设有应急工作办公室,并下设办事机构,由国务院办公厅值班室具体负责,值班室既是值班室也是应急管理办公室。

还有一些工作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应急预案的分门别类,设立了许多工作机构。

就地方层面而言,一般以本级政府作为机构,如市政府、县政府,另外还设有专家组织,比如,地震救灾、森林着火,需要专家团队发挥作用。

就运行机制讲包括预测、预警,事先要进行预测、防范、预警;一旦事情发生后,要进行应急管理处置,处置后要进行恢复。

总之,2003年后我们做了许多工作。

另外,从实践而言,由于这些法律法规的加强,组织体制的健全完善,在应急管理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去年的汶川地震,如果没有过去5年我们这么多应急管理预案的准备,我们的救灾恐怕无法达到这么高水平。在过去5年,各级政府制定了大量应急管理预案,几年来上下联动组织体系、调动体系的建立有很大关系。现在无论是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事件、紧急事件等,我们的应急响应能力、处置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组织动员能力比过去强化。

关于培训

对高中级官员进行案例教学

广州日报:国家行政学院正在筹建首个国家级的应急管理培训基地。8月挂牌,那么第一期培训的将是哪些对象?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邱敏、赵琳琳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