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需求稳步提高,国外需求大幅下降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国内市场销售继续平稳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同比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6.6%,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处于近十年来的相对较高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万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加快4.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38.3%,比上年同期加快20.6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加快7.3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持续大幅下降,贸易顺差有所减少。上半年,进出口总额9462.4亿美元,同比下降23.4%,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1.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216.3亿美元,同比下降21.8%,降幅比第一季度扩大2.0个百分点;进口42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5.4%,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5.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970.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2.1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增加347.3亿美元。上半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30亿美元,同比下降17.9%,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2.7个百分点。
专栏 5 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应对外需变化
在各国宽松货币政策和恢复经济增长措施的刺激下,当前发达经济体经济大幅下滑的趋势正在减缓,经济企稳迹象有所显现。但失业率不断攀升、房地产市场持续疲弱、全球贸易大幅萎缩,显示出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在继续,对此要有应对准备。
一、出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需求不足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贸易大幅萎缩。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货物贸易出口额同比下降31%。世界贸易组织同时预计,2009年全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额下降2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贸易量下降10%。我国出口额也有大幅下降,但我国出口降幅低于全球贸易出口降幅,出口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重不降反升。特别是,我国服装、箱包、鞋类和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降幅大大低于我国总体出口降幅,显示出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1-4月,我国出口占主要贸易伙伴(包括欧盟、美国、日本和部分新兴市场国等,占我国出口总额61.4%)的进口市场份额达到了13.6%,比上年8月份12.2%的占比扩大了1.4个百分点,延续了2000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的变化趋势。据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进出口企业问卷调查”,70%以上企业认为当前我国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国外需求疲软。

数据来源:WTO, 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计算
图 2 我国出口增速与全球贸易出口增速比较
二、外需疲软对我国的影响仍将持续
此次由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波及范围也最为广泛。目前美、欧、日主要经济体经济虽有企稳迹象,但危机调整不会在短期内结束,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会缓慢而曲折。此外,部分发达经济体的消费模式有所改变,居民消费观念有从“过度消费”向“量入为出”变化的迹象,可能影响全球消费市场扩大。国际贸易或进入低速增长期,贸易摩擦也将进入多发期,国际贸易环境有可能恶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近3个月出台了83项贸易限制措施,是上年同期的两倍多。2009年上半年,我国遭受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多达58起,涉案金额超过80亿美元。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出口很可能会持续低速增长。
2009年以来我国出口订单指数持续上升,但未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显示,2009年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1.4%,连续7个月上升。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第二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企业预期出口订单扩散指数为10.9%,较上季上升13.2个百分点。其中,预计下季出口订单上升的企业比例为39.2%,比上季度上升3个百分点;预计下季出口订单下降的企业比例为28.3%,比上季下降7个百分点。调查还显示,目前企业出口订单主要以小单、短单为主,未来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形势不容乐观。
三、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应对外需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推进贸易便利化,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改善进出口的金融服务等。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保住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下一阶段,针对国际市场需求有可能继续疲软的情况,一方面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要进一步优化商品结构、市场结构,积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口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要积极开拓市场,特别是那些成长性好、潜力大的新兴市场。
(二)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生产增速加快
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2万亿元,同比增长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第二产业增加值7.0万亿元,同比增长6.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6%;第三产业增加值5.8万亿元,同比增长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4%。
农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夏粮实现连续六年增产。全国夏粮产量2467亿吨,比上年增长2.2%。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为3580万吨,同比增长6.3%。上半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同比下跌6.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为0.9%,比上年同期大幅降低18.8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农民增收仍存在困难。
工业生产加快回升,企业利润降幅减缓。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幅较上年同期低9.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增长5.1%,第二季度增长9.1%。工业产品销售率有所下降,上半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2%,低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502亿元,同比下降22.9%,较上年同期低43.8个百分点,但较1-2月份的增速高14.4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第二季度企业总体经营景气指数为12.1%,比上季上升4.6个百分点,结束了自上年第三季度以来逐季下滑的势头。
(三)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但剔除季节和不规则因素后的环比出现止跌迹象。上半年CPI同比下降1.1%,其中第一季度同比下降0.6%,第二季度同比下降1.5%。CPI同比下降主要是受基期因素影响。上半年,同比CPI中基期因素为-1.5%,新涨价因素为0.4%。2009年以来,剔除季节和不规则因素后的环比CPI稳中略升;12个月移动平均后的环比CPI保持稳定;当月环比CPI与当月历史均值之差自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上行;这些均显示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出现止跌迹象。
生产价格同比降幅继续加大,但剔除季节和不规则因素后的环比明显回升。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9%,其中第一季度同比下降4.6%,第二季度同比下降7.2%。剔除季节和不规则因素后的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涨幅,已从2008年12月开始明显回升。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8.7%,其中第一季度同比下降7.1%,第二季度同比下降10.4%。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增长0.9%,其中第一季度同比增长5.8%,第二季度同比下降3.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计算
图 3 同比和环比CPI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计算
图 4 同比和环比PPI变动趋势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快。2009年第二季度,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和布伦特原油现货当季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1.7%和51.6%,比上季度分别上涨38.1%和31.9%;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和铝现货当季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4.7%和49.4%,比上季度分别上涨35.8%和9.3%。
进口价格降幅继续加深。第二季度,进口价格同比下降18.6%,降幅比第一季度扩大3.1个百分点,第二季度各月同比降幅分别为19.2%、20.4%和16.3%;出口价格同比下降7.0%,降幅比第一季度扩大5.0个百分点,第二季度各月同比降幅分别为5.9%、6.2%和8.8%。进口价格同比降幅加深主要是受上年同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高的影响。
劳动报酬同比继续增长。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440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为2626元,增长14.2%;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为1528元,增长17.7%;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为2317.5元,增长10.3%。
GDP缩减指数继续下降。上半年,我国GDP为14万亿元,实际增长率为7.1%,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为-3.1%,比上年同期回落11.6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推进。2009年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结合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先后五次调整成品油价格。1月15日起,将每吨汽、柴油价格分别下调140元和160元;3月25日起,将每吨汽、柴油价格分别提高290元和180元;6月1日起,将每吨汽、柴油价格均提高400元;6月30日起,将每吨汽、柴油价格均提高600元;7月29起,将每吨汽、柴油价格均降低220元。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了水价调整的总体要求,要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财政收入降幅减小,财政支出保持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33976亿元,同比下降2.4%,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35.7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回升5.9个百分点;财政支出28903亿元,同比增长26.3%,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1.4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减慢8.5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大于支507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853亿元。
从财政收入情况看,前4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9.9%,5、6月份财政收入同比上升,其中6月份增长19.6%。5月以来财政收入回升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成品油税费改革后转移性消费税增加较多以及一些一次性收入增加的影响,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全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
从财政支出情况看,财政支出增加较多主要与出台一系列扩内需、稳外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关。截至6月末,在4万亿扩大内需投资中,1.18万亿元新增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已安排了资金5915亿元。此外继续加大了对科技、环保和农林水事务等方面的支出。上半年,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长75.5%,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长67.8%,环境保护支出同比增长63.4%,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57.1%。
(五)国际收支继续保持顺差
上半年,外汇净流入延续2008年下半年的下降态势,但第二季度以来,外汇净流入下降势头趋缓。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21316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18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少增950亿美元。
外债规模总体下降,外债期限结构有所改善。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367.2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379.4亿美元,下降10.1%。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2526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80亿美元,下降3.1%,占外债余额的75%;短期外债余额为1734.7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373.2亿美元,下降17.7%,占外债余额的51.5%。
(六)行业分析
工业利润降幅减缓,生产加速回升。2009年1-5月,39个工业大类中,30个行业利润增幅较1-2月回升或降幅缩小。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钢铁、化纤等行业均由1-2月份亏损转为盈利,化工、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利润同比降幅较1-2月明显缩小。上半年,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煤电油运供求形势总体宽松。上半年,原煤产量同比增长8.7%,增速较第一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发电量和原油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7%和1.0%,降幅分别较第一季度收窄0.3个和0.6个百分点;货运量同比增长2.5%,增幅较第一季度下降1.9个百分点。
1。房地产行业
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迅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逐步提高,房价止跌回升,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新增较多。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上半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万亿元,同比增长9.9%,比第一季度加快5.8个百分点,增速自年初稳步提高。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02万亿元,同比增长7.3%,比第一季度加快4.1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0.2%。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1.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6.5%,比第一季度提升13.6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4.7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0.4%,比第一季度提升5.8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大幅回升,增速超过2007年的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上半年,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为3.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1.7%,比第一季度加快23.5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额为1.6万亿元,同比增长53%,比第一季度加快29.9个百分点。
房屋销售价格止跌回升。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2%,是自2008年12月以来的首次正增长;环比上涨0.8%,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正增长。其中,新建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6%,环比上涨0.8%;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2%,环比上涨1.1%。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6月份新建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达63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达57个。
商业性房地产贷款显著回升。截至6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6.21万亿元,同比增长18.8%,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但比第一季度末高6.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2.35万亿元,同比增长20.5%,增速比第一季度末高4.2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为3.86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比第一季度末高7.2个百分点。上半年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新增8826亿元,同比多增4860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4039亿元,同比多增2210亿元;购房贷款新增4793亿元,同比多增2633亿元。
2。高耗能行业
高耗能行业一般是指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等六大行业。我国高耗能行业经济总量大、产品关联度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由于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的63%左右,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对于全国节能减排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能不断扩大,生产和出口大量增长,超出了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环境和运输等外部条件的支撑能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外需严重萎缩影响,我国高耗能行业出口急剧下降,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生产放缓,投资下降。但第二季度以来,高耗能行业回升态势明显。
高耗能行业生产放缓,产量下降。上半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0.3个百分点,但比第一季度加快1.9个百分点。上半年,水泥和化肥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4.9%和9.5%,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6.2个和3.6个百分点;钢材产量同比增长5.7%,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6.8个百分点,但比第一季度提高2.9个百分点;十种有色金属、纯碱、烧碱、乙烯产量分别由上年同期的增长13.4%、15.0%、12.8%和2.1%转变为下降5.1%、4.5%、4.9%和6.8%,但降幅比第一季度分别收窄0.9个、6.6个、6.3个和3.9个百分点。
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下降。上半年,化学纤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1.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50.3个、18.4个和20.9个百分点。
高耗能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上半年,钢材、铜材、铝材、水泥出口量同比分别下降65.4%、28.6%、44.3%和43.2%,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5.2个、47.6个、38.6个和24.8个百分点;钢材出口降幅比第一季度扩大10.5个百分点,其他产品出口降幅分别比第一季度收窄6.6个、4.8个和11.3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以来高耗能行业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动节能降耗。通过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等措施,大力淘汰落后产能,2009年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5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000万吨、炼钢600万吨、造纸50万吨、水泥产能5000万吨。上半年,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1989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一五”关停5000万千瓦的计划;其他行业也取得了有效进展。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高耗能行业应把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要继续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政府部门要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差别电价标准。金融机构应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严格限制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授信,重视对节能减排的金融服务工作,运用金融市场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2009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配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势头日趋明显,通缩预期明显缓解,通缩与衰退相互强化的风险及时得到遏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外部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多,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但随着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进一步贯彻落实,内需有望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下一阶段有利于内需扩大和经济企稳向好的因素仍比较多。一是投资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从当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长情况看,2009年上半年,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36.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8.8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87.3%,增幅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85.8个百分点。而且,随着企业存货逐步调整到合适水平,企业投资意愿上升,也会对经济回升产生积极作用。2009年第二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继上季回升1个百分点后再升7.8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指数比上季和上年四季度的历史低值分别提高了10.4个和3.8个百分点,投资意愿指数也出现回升。二是消费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家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农业补贴,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
不过也要看到,影响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风险和挑战依然存在。一是世界经济的复苏仍面临不少困难,实现复苏需要较长的过程,外需严重萎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将持续。二是内需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民间投资意愿偏低,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还比较困难,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不乐观,可能对消费需求产生不利影响。从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看,居民对未来收入信心指数有所下降,储蓄和投资意愿增强,消费上更加谨慎。
未来价格走势尚有不确定性。当前外部需求依然疲弱,国内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在内外部不确定性较大的环境下,需求不足仍可能构成价格下行的压力。但也存在价格上行压力,受连续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及经济刺激计划影响,目前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2009年上半年,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已大幅上涨。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巩固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中长期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进一步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和政策效应,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资金供求,合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是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坚持信贷原则,保证符合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及时落实到位,认真做好中小企业、“三农”、就业、助学、灾后重建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大力发展消费信贷,落实好房地产信贷政策,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同时,进一步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加强宏观审慎性监管。
三是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和水平,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密切关注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便利国内机构境外投资,稳步扩大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积极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益,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此外,要抓住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有利时机,继续推动改革和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外需减弱具有中长期性,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本上还是要加快以扩大消费内需为核心的改革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放松投融资管制,启动民间投资。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大幅增加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计划。进一步推进资源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减少市场扭曲。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