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下放400项审批权推动扩权强县改革
不过他坦言,浙江“省直管县”能够顺利实施10多年,并走到如今的制度化道路,是首先解决了县里的财政问题。因为,县级承担了许多基本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职能,如果本身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就很难运行好职能。
加强县域的财政能力,这对县完全行使职责是很有效的手段。“这样在行政上还是‘市管县’,但经济命脉却掌握了。”沈建明解释说,先从财政上来解决了一个大问题,更容易见效。所以浙江省这样逐步的改革可以收到更好的成效。要是行政和财政一起改的话,在很多层面上会贻误了财政本身的改革。
增加县自主权
据浙江省在文件中传达的意思,省直管县的重点并非“管”,而是把权力下放到县里,增加县的自主权。
随着县里权力的扩大,中央也提高了对县的关注。今年,中央组织部曾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委书记的队伍建设的文件,实际上是提高了县委书记的重要性。县委书记在中央党校会进行培训,县长则到国家行政学院进行培训,而过去的这些培训都在省里进行。
“这些,都是权力下放的信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占斌说,县级政府得到权力的下放后,将有更大的自主权进行自身县域经济的发展。
张占斌说,按照放权的理论来讲,放权越多,省里需要管的东西反而是越少,县里拥有的自主权更大。“比如很多审批权的下放,以前是省里批,现在县里可以批了,省里就可以放开手来去做另外一些统治协调的事情。
而这些权力的下放,并非意味着要放弃城市的建设。而是想要达到中心城市要建设发展,县域经济也要发展,放弃以前那种牺牲县成全市的做法。
张占斌的说法在沈建明那里得到了证实,他说,事实上,扩权后的义乌财政收入也不多,去年69亿。而义乌保证财政收入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如果提前达到,之后则不再继续征收。(时代周报记者 龙婧)
作者:
龙婧
编辑:
霍吉和
|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