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三方很多问题“亟待沟通”
如此密集的访华说明美欧日三方期待与中国有更多的沟通。但同时也意味着,三方与中国有“亟待沟通”的议题。而在诸多此类的议题中,最核心的是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身份,双边关系应作如何调整。
4月底,欧盟外交理事会发布长达100页的评估中欧关系的报告中称,在金融危机的语境下,中国已经成为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因素。在北京制定的决策,已经足以影响到欧洲经济的发展。而据媒体报道,盖特纳访华途中也曾表示,奥巴马政府正致力于与中国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这一关系与美国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G7集团一致。
中国的态度则要谨慎许多。5月初,王岐山副总理在第二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时提出四点建议,首要一条中的叙述是,欧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此外,针对其他三大经济体,中国也有自己的议题需要沟通。5月温家宝、王岐山访欧期间多次阐述中国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担心,并期望欧盟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的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介绍,美国不健康的金融结构体系、不负责任的金融政策导致美元资产安全出现问题、美元贬值等风险加剧。而盖特纳访华,正是为向中国继续推销美国国债。
同样,中日经贸也让中国担忧。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透露,今年1-4月,双边贸易下降2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下降了15%左右。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世界
为了克服争议,进行沟通,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手段。今年1月和5月温家宝总理2次赴欧洲访问,表达中国沟通的诚意与信心。2月、3月中国向欧、美派出采购团,以安抚两大经济体对于双边贸易顺差的忧虑。值得玩味的是,昨天商务部的吹风会上,也有日本记者提问,说中国已经向欧盟和美国派出采购团,还会否向日本派出采购团的问题。
商务采购作为经济外交的手段为各方进行经济对话构成了有益的铺垫。中方也在各个场合表达自己的立场。5月初,王岐山在中欧经济对话时就曾提到,双方应增进了解,妥善化解矛盾和分歧,以发展的眼光、合作的精神,通过对话促进合作,实现互利双赢。而在近期中美、中日政要对话中,中方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事实上,无论是美、欧、日还是中方,都已认识到在金融与经济危机背景下,各自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以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自双边关系中存在分歧的地方便暂时性地处于次要地位。
高层经济对话因此而成为处理中国与其他三方双边关系的有效手段,成为近期频繁的外交现象。政治、文化差异、利益诉求通过经济对话的平台进行沟通甚至博弈,对中国而言,既是压力也同样构成了机遇。
本报记者 秦轩 发自北京
作者:
秦轩
编辑:
贺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