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派在青海的一个小的寺院跟随老喇嘛学习了很多年,直到15岁时出演了《静静的嘛呢石》,影片上映后,当时也有很多记者问丹派拍电影对他的生活有没有影响,他说没有。2007年,万玛才旦在拉萨遇到了丹派,当时,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拉萨的寺院里做了一名喇嘛。今年,万玛才旦听说,丹派已经还俗了。这件事对万玛才旦触动很大。
万玛才旦的家乡在西藏安多,他离开家乡已经多年,每次回到家乡,他都会感觉到那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路变宽了,人们的生活变好了。他说,能感觉到传统文化和商业文明之间的冲撞在年轻人身上引起的变化,年轻人更渴望外面的世界,而老年人会抱怨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不起作用了。
万玛才旦的儿子今年12岁,也来到了北京。假期里,万玛才旦会把儿子送回家乡,在寺院里生活一段时间,他说儿子很喜欢在那里的生活,但是在用藏语交流时,他还是有障碍,“而且他的脸不像我这样黑了。”
“喇嘛的生活没有想像的那样神秘”
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这里的喇嘛大多来自内蒙古和东北。
3月6日,《环球》杂志记者来到管家嘉木扬·宁杰(法名)的办公室,这里的墙上贴着释迦摩尼和成吉思汗的画像,书架里是佛经和佛教书籍,桌上放着笔记本电脑、手机和茶水。
嘉木扬·宁杰来自辽宁阜新,那里有藏传佛教的浓厚氛围,他是蒙古族,爷爷就是一名喇嘛。1983年,18岁的马志德(本名)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正在家里复习,正好雍和宫来到阜新招生,回忆起为什么想出家,嘉木扬·宁杰说,当时家里兄弟姐妹很多,未来的出路要么是考大学,要么就要在家重复老一辈的生活。那时正落实民族宗教政策,自己的家庭又受藏传佛教传统的影响,雍和宫是每个喇嘛都向往的地方,那里曾是皇家寺庙,“一个人一生中能呆上几年,也是一种荣幸。”
于是,马志德报名参加雍和宫的考试,通过文化课、体检、面试,踏上了阜新到北京的旅程,他带着铺盖、全国粮票,来到雍和宫,成为了后来的嘉木扬·宁杰。
那年和他一起来到雍和宫的还有30多名年轻人,初到雍和宫,寺里只有一些年老的喇嘛。嘉木扬·宁杰在雍和宫的最初两年,是学习阶段,不能上殿,而是跟随老师学习藏文和佛经,每天5点半开始上两个小时早课;从9点到11点,也是诵经和学习经文;下午则是2点到4点半,晚上还有晚自习,从6点到8点。这个日程表,到今天也没有改变。
嘉木扬·宁杰说,雍和宫和其他寺院不一样,是自己招收学员,自己培养,在两年的学习后,如果自己愿意,经过雍和宫的考察认可,那么就自己写申请,受沙弥戒,然后才能上殿,参与宗教活动,成为一名正式的喇嘛。
在雍和宫26年,嘉木扬·宁杰说现在招收的学员都由寺里供养。“雍和宫是以寺养寺,现在每招一个学员,寺里的投入是5000到8000元,来的车票,为他们准备新的被褥,每个人都有自己单独的房间,伙食都由寺里提供。”而雍和宫招收的喇嘛都要通过文化课考试,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现在有些人是大学毕业来当喇嘛的。
谈到现代社会对宗教生活的影响,嘉木扬·宁杰说:“宗教也要适应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喇嘛的生活没有你们想像的那么神秘,喇嘛和普通人其实没有什么不同,也会有困惑,但是我们是通过信仰解除内心的压力。”
嘉木扬·宁杰自己就是一个狂热的足球迷。在他学习期间,正是中国足球队为圆梦44年冲出亚洲的关键时刻,比赛他自然是一场不落,还会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中国队的得失利弊。现在,雍和宫的喇嘛也都可以用自己的电脑上网,至于他们在网上看什么,和别人怎么交流,寺里是不会干涉的。
作者:
胡星 白旭 陈昕晔 辛省志
编辑:
黄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