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上海户籍新政追踪:目前能拿到户口的人只是少数
2009年03月16日 07:05人民日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王大犇解释,社会保险是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这部分人参加了城镇社会保险,解决户口后,老了才能更好地在上海享受社保带来的福利。“更何况户籍新政每年也只能解决上万人,而目前上海养老保险的缺口上百亿,只能主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解决。”王大犇说。

上海2002年有关居住证制度的文件承诺,持有居住证到一定时间、符合条件的可以转本市户籍。到2008年,第一批办理居住证的已有6年,积累的期望开始转化为各种压力。比如,不少上海企业因不能解决进沪指标,影响了人才引进。王大犇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上海市着手研究居住证转户籍的政策。实际上,有关部门曾多次进行类似调研。

根据上海市人才居住证办理的情况,2002年办理居住证的确实不多,所以今年能够符合“累计7年”条件的人也不多,但以后会逐年增加。文件试行3年,未来户籍制度只能越来越松。

新政只能“小步走”

建议逐步建立户籍转换相应的评估体系

“改革的逐步推进有利于社会稳定。”王大犇说,我国有些地方的户籍制度改革步子较大,后来由于大量农村人口的进入,公共设施和公共财政难以承受,又重新设置门槛。政策多变,给社会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希望入沪的人很多,除了在上海就业和创业的这部分人,还有为数不少的外来媳妇、历史上响应政府号召支内支边人员及他们的子女。如果户籍完全放开,上海需要解决低保、医保和经济适用房、廉租屋等相关问题,政府不得不考虑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

“这次只是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开了一个小口,而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全部。”王大犇说,居住证转户籍的标准还是比较严,未来标准可以适当降低,“毕竟上海户籍人口已经进入到一个负增长的阶段,适当放宽,不会对上海人口总量带来巨大的压力。”

对通过户籍新政“引才”的期望,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梁鸿认为,这也许只是政府“一厢情愿”,因为政策一旦公开,想成为上海人的群体并不是由政府定的。

王大犇建议,应逐步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为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建立户籍转换的通道。居住证暂时不与户口直接挂钩,只作为其在沪居住的证明,为其就业、租赁房屋等提供方便。同时,应建立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落户的通道,凡提升为高级技工者,可建立专门的“人才居住证”转户籍通道。

必须降低户口“含金量”

配套措施不落实改革难有实际进展

“户籍制度改革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回归到户籍管理的本意。”梁鸿说,“理想的户籍管理方式,应该是户籍改革与福利保障彻底分离,户籍没有‘含金量’,转不转也就无所谓了。”

梁鸿说,户籍管理本来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人口登记,二是人口管制,避免城市因人口承载压力过大影响发展。然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户籍“含金量”非常高,户籍转化为城市福利制度安排的基础和城市社会保障的前提条件。“所以,户籍制度改革涉及就业、医疗、教育、福利等方面的利益调整和再分配,如果在相关配套措施没有落实之前匆忙改革,‘户改’就极有可能成为一纸有名无实的空文。”

王大犇说,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均是由地方财政兜底解决,都是以户籍为对象。由于我国财政、医疗、教育等资源各地差别较大,放宽户口进入,对于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的地区,必然会有财政压力。因此,改革方向是逐步减少附加在“户籍”上的各种福利,至少不应增加新的以户籍为前提的各种政策。

“如果只是简单地改变户口性质本身,而不打破它所维持的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福利待遇链’,户籍改革就只能是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王大犇说,切实解决因户籍而产生的各种不公平问题,就要把隐藏在户口之后的劳动、人事、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福利与户口脱钩,其核心是打破城乡分割的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

“今天迫于客观现实不能开大口子,开小口子也可以。”梁鸿说,“有了通道,制度的改革就不可逆转,就有望向理想的户籍管理方式转变,这也是上海户籍新政引起多方普遍关注的更深层次原因。”

<< 前一页12后一页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马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