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金融危机下第二代农民工生存调查
2009年02月06日 08:06中国青年报 】 【打印

父子两代的打工路线图

农历正月初六,罗田县长途汽车站。

清晨的薄雾如纱笼罩,进站排队候车的人群已经熙熙攘攘。骆驼坳镇49岁的农民田中海不断地按着摩托车喇叭想挤过拥堵的人群,车后坐着他的儿子——23岁的田兵。

去年这个时候,两人一同在这个车站坐车到深圳打工。而今,只有儿子形单影只前往了。

事实上,田中海到深圳还真有些年头,建筑工地上做过小工,挑过沙石,还当过小区保安。

他不知道什么是金融危机,但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沿海开放城市日趋激烈的用工态势。

10年前刚到深圳,举目无亲,在城市里只晃了半天就跟着一支建筑队呆了下来;10年中,他还带出了自己的儿子,带出了妹夫、外甥七八个人闯进这个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城市;而今,在这个逐渐熟悉的城市里,田中海打工的工地开始停工了,下一站去哪儿他找不到方向。

像无头苍蝇一样撞了半个月,田中海原来干过的岗位有了越来越年轻的面孔,同样来自外地的小区保安操着普通话差点喊他“大爷”。

田中海终于决定打点行装回家了。收拾了所有在外的家什,吊在行李包外的还有一个10年前跟着走南闯北的破旧搪瓷茶缸。走在回乡的山路上,搪瓷茶缸在行李包的抖动中发出“铛铛”的响声,田中海感觉听起来更像扑通扑通的心跳。

“五十知天命,不服老不行了,没有技术,又没有年龄优势,出去能怎么样呢?!”挥手向儿子告别,田中海无限感慨。

说起儿子,田中海一脸满足。他总说儿子“赶上了好时代”,没种过田、下过地,初中毕业进县里读理工中专,再到深圳打工,有文凭有技术,在几家电子厂里跳槽都是抢手货,一个月轻轻松松拿4000多元,顶得上自己辛苦几个月。

金融危机下,电子产品出口受影响,但儿子现在在大厂,又有技术,年终奖都没少拿1分。现在刚谈了个朋友,两人一起奋斗,还准备在深圳买个小房子,也许有一天他们真的就成城里人了。

自己下一步干什么呢?

田中海想到县城周边看看有没有工地要人,毕竟在外做了这么多年,总有些经验。

然而,等待他的可能是失望。

就在这一天,在县城做包工头的刘荣正在盘算着如何抓住“眼前的机遇”——以前县城工地难得留下些年轻人,现在失业回来的农民工这么多,一些年老体弱的今年就可以减少一些,找些有力气、懂技术的年轻人,工钱开得差不多却能加快工程进度,自己自然可以多赚钱。

的确,一天80元以上的工钱对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年轻人肯定有着相当的吸引力,一些人将踩过田中海的肩膀伸出需求之手。

田中海可能最终回归他的土地,而对于他的儿子田兵,美好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回乡创业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称糖、拿酒、卸货、算账,廖志威利落地忙碌着,头发有些零乱,灰尘散落满身。谁能想象,就在几个月前,他还是深圳一家知名家具公司的销售经理,整天西装革履,光鲜照人。

三十而立,即将跨入三十岁行列的廖志威也在这一年开始了创业之路。去年年前,他在家乡罗田县河铺镇开起了全镇第三大超市。

2004年,廖志威从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在武汉一所水利类职业技术学院当体育老师。

干了不到半年,廖志威远走深圳打工,几年后的今天回顾当年的决定,廖志威感叹,“当时的确有些心高气傲,一个月3000元还瞧不上。”

但也正是当年的抉择让廖志威开始了创业的萌动。

此后,深圳—北京—深圳,廖志威几地辗转,最后在深圳一家知名家具公司做销售,每月保底2500元再加业绩,干得好时,一个月能挣两万出头,这段日子廖志威为创业攒下了“第一桶金”。

去年9月,廖志威与在深圳相识的恋人返乡成亲。蜜月还没度完,同事传来信息,公司订单减少7成以上,生产线停工,公司基本放假,以卖存货为主,留下来的销售人员只能拿底薪。

“总是给别人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不如自己来干。”廖志威多方打听,在镇政府旁边盘下一处房子,投资40多万元开起了超市,起名“祥兴”。超市内经营品种琳琅满目。

创业带动着就业。年前生意忙的时候,廖志威的超市季节性用工有7人,有6个是提前返乡的农民工。

正在超市卖货的员工龚萍说,自己初中毕业就到上海宝山区一家服装厂做车工,干了两三年,每月只有1000元出头,除去吃饭住宿没什么结余。而在廖志威超市内,一个月包吃包住七八百元,算算细账挺不错的,年后就不准备出去了。

“工商管理两费全免,农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我相信在家乡也能做成事业。”对于未来,廖志威信心满怀。

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同样吸引了第二代农民工回乡创业。

家在三里畈镇三里畈村的张亮几年前从湖北农学院动物科学系毕业,做了几年饲料销售,由于2005年前后畜牧市场低迷,饲料行业也不景气,他应聘到南京做血糖仪销售。没想到去年8月份,这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国外订单就没了,公司回款不到50%,30名销售人员第一批就走了9个。

返乡后,妻子在一家幼儿园任教,张亮选择了建养猪场。占地面积12亩的猪场用地跟村里一说,马上得到了支持,3个月过去了,两座150型标准化猪场拔地而起,张良计划本月就开始进仔猪。目前最缺的还是资金,三里畈镇镇长胡昊说镇里正在了解相关资助政策,也开始着手整体规划打造良好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

按照年出栏2000头生猪计算,张亮一年的利润大约在50万元。

一家的日子和奔头都在脚下的这片土地。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雷宇   编辑: 郭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