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老板的话一定要听,凡是老板的电话一定要接。”这两天,上海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伟刚换了新的QQ签名,和很多研究生一样,李伟习惯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
研究生阶段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主雇
“我现在就在为老板跑腿、出差、做项目。”进入研二后,李伟的研究生生活越发充实起来。只要没有被导师派外出任务,李伟就会一早赶到实验室,开始查找数据库资料、画图、做实验,在实验室里钻研到晚上10点左右才离开。“师生+主雇,这是我定义的研究生阶段的新型师生关系。”李伟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实验室,4个老师、4个博士研究生、8个硕士研究生组成了一个“团队”。
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的赵毅,说起课题组成员的构成,语气也颇为调侃:“就像是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最上面的是老板,中间是管理人员,下面是雇员。”他进一步解释,这个研究型企业的老板就是博士生导师。博导是专门申请课题、跑项目的人,做整体的把关工作;而硕士生导师就是管理人员,学生管他叫“二导师”,也称为“小导师”,只有这个“小导师”会定期和他们进行交流,博导都在外面忙去了。
做课题的时候,往往都是由高年级带低年级,能力强的带能力弱的,自上而下地进行团队管理,比如由一个博士生带一个硕士生。“博导就负责在外面接项目,他接的项目越多,拿的钱就越多,我们可能拿到的补贴也就越多。”他解释道,这样一来,也就好比公司的效益会比较好,员工的待遇也更好。
读博以来,赵毅和同门深深体会到,导师拿到项目后,都会把任务分派下去,而不会亲手去做实验,只不过最后再做一个质量的把关,对研究的成果做个总结。“只有研究生是课题的实践者”。
“多给导师做事准没错”
“以前在外地读硕士时,也是管导师叫老板,管补贴叫工钱。”与赵毅同校的一位博士生陈勋说,“还要看老板的人品好不好,课题的含金量高不高,我们的表现好不好,工钱0到500元不等。”
回顾两年多的时光,陈勋感觉,“老板”平时和学生的交流并不多,直接的学术指导也很少,只有到了最后总结的时候老板才来审查。“一个导师门下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弟子,那么多人,一个个管哪里管得过来。另外,老板还要经常出席一些年会,抽时间外出交流,最主要的还要拉项目、拉课题。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我们在一起?”
据陈勋反映,科研项目一般有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两种。由政府长期设立的各类研究基金支持的项目,比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科基金项目、863计划、各部委或各级政府设立的研究基金资助的项目都算作是纵向项目;而委托的项目,比如企业的项目,就算作是横向项目。他告诉记者,如果导师名气响,比如有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学生往往乐意给这样的老板打工。
“现在,老板成了项目包办人。”陈勋说,一次卧谈会中,室友说起他们的导师这样告诉他们:“你们读博士的经费,就是我出钱给的。你们不好好地做实验,不早点结题,就别想按期毕业了。”陈勋有些无奈:“感觉我们就是廉价劳动力,一天到晚累死累活,老师对我们还不满意。”
而正在参与某课题基础设计部分的同济大学的研究生杨云则认为,“学生不能算是廉价劳动力。”她提到,如果在读研究生期间一点也不参与导师的课题,以后找工作也难。
“我们工作组一般由1个或者2个博导、1个硕导、几个讲师,再加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组成。”杨云参与的课题分为几个部分,如数据解析、数据模拟等,导师也分给了不同的学生来做。“女生有时会被派去整理整理零件,男生还会被派到工地上去。”
由于参与导师的课题也牵涉到毕业论文、奖学金评定等问题,“多给导师做事准没错。”周围很多同学也大多参加导师的各个项目。“参与老板的课题,出成果了,学生也有成就。”杨云提到,老板和老板之间也会交流学生的表现怎么样,“我们干得好了,老板也有面子。”
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生吴贤,同样忙导师布置的任务——翻译导师给的几十页外文稿。他告诉记者,导师最近在翻译一本有关企业管理的书,现在已经把原著分成了一项项任务,派到他所带的各位博士、硕士身上,“博士翻译的比硕士翻译的页数多、责任重。”据吴贤向师兄、师姐了解,这是导师一向的做法,最后成书时署上老师的大名。他表示,自己很愿意给导师做事,有没有报酬都没有关系,但并不希望老板以研究的名义,把学生当成老师减负的工具。“顶级导师是成天飞来飞去的,名导师是忙来忙去接题的,一般导师是评来评去的。我的老板算名导,门路很广,一年可以拿到三四个项目给我们来做。”
“遇上没项目做的话,生活费也不够,还得去外面找工作。”湖南大学的研二学生王军这样说道。目前,他正在参与导师布置的企业汽车节能优化的项目。
“你给他做事,他给你发钱,就是这样。我们导师蛮好,有时间的话会关心学生,这个雇佣关系跟外面的企业老板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如果要找工作的话,老师还会主动去推荐和关心。”王军表示。
“我帮老板做事是没有钱的。”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郑枫说,“现在只能承认,导师带研有向公司化发展的趋势,而且愈演愈烈。比起外面的公司,在学校里给导师干能拿的钱真是少多了。”
衡量教授实力时,学校主要看他有多少项目
“我不喜欢他们叫我老板,尤其是当面那么叫我。”上海某高校理工科教授对记者这样说道,“功利。”他无奈地表示,现在已经习惯了学生管他叫老板。“只专心做学术的导师,清贫多了。衡量教授实力时,学校经常看教授有多少项目。有国家基金和没有国家基金的导师在学校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提到,理工科学生叫导师为老板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样的情况没有有效的办法制约。你不能排除有些导师是在做老板,学生做完课题后导师给学生发工钱。但是也不可否认,学生在干活中学到本事了。”
戴教授进一步指出,对于只接课题,把课题全部给学生来做的纯粹像商人的导师,现在还没有什么考核的方式把他们从教师队伍中清除出去,只能通过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对教师本身的教育来改善。“老师不应该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用,学生不应该为了赚钱而做课题,这两点都很重要。”(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编辑:
周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