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三八线的由来及其历史作用
2009年11月26日 10:09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如果这些结论成立,那么就完全可以推断说,朝鲜战争爆发的最深刻的根源——美苏势力在远东的对抗,就表现为三八线的划定。历史证明,后来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以及朝鲜民族的分裂也正是围绕这条纬线发展起来的。而涉及三八线的军事行动做为一条主线,也贯穿了朝鲜冲突和朝鲜战争的全过程:南北朝鲜的军事冲突是沿着三八线展开的;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的进攻引起了美国全面卷入战争;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向北进击又迫使中国出兵朝鲜;中国军队因未接受停火协议而打过三八线,被联合国扣上了“侵略者”的罪名;麦克阿瑟也因再次主张越过三八线等战争叫嚣,被杜鲁门总统所罢免;停战谈判是沿三八线的停火而开始的;最后,战争的结局仍然是大体以三八线做为南北朝鲜的分界线。周而复始,终点即是起点,这就是围绕三八线而进行的朝鲜战争的始末。

当然,从逻辑上讲,三八线的出现只是为未来南北朝鲜冲突以至爆发战争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如果没有美苏在远东的对抗,如果朝鲜民族的内部冲突没有激化,如果世界没有出现冷战局面,那么这种可能性就难以转化为现实性。可惜,历史是朝着与这些假设相反的方向发展的。

本文转自作者博客,原载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

[1] 《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407页。

[2]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考验和希望的年代(1946~1953)》,三联书店1974年(据1956年英文版译),第374页。《开罗宣言》是在征得斯大林认可后于12月1日发表的。

[3]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63~164页,第225页。

[4] 《杜鲁门回忆录》,第375页。

[5]金基兆:《三八线到底是如何划定的》,载韩国《新东亚》月刊,1993年12月号。

[6]詹姆斯·施纳贝尔:《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二卷,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中译本,第9页。

[7] 《杜鲁门回忆录》,第375页。约瑟夫·格登提到,美国的军事顾问曾在波茨坦会议期间向马歇尔提出沿三八线划分作战的界线,因为这条线大致上把这个国家一分为二。参见约瑟夫·格登:《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据1982年英文版译),第9页。但显然美国未曾向苏联提出过这个问题,其原因大概就是杜鲁门提到的情况。

[8]苏联出兵是在8月9日,日本公布天皇的投降诏书是在8月15日,但实际上在苏联出兵时,日本天皇已决意接受波茨坦公告。笔者在《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一文中对此已有论述。

[9]参见金基兆前引文。

[10]施纳贝尔前引书,第10~11页。

[11]参见 《美国对外关系》(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5年,第6卷,华盛顿特区1969年版,第1039页;迪安·艾奇逊:《艾奇逊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据1969年英文版译),第302页;小克莱·布莱尔:《麦克阿瑟》,战士出版社1983年(据1977年英文版译),第315页;格登前引书,第9页。

[12]三八线的草案送交参谋人员后,海军曾建议把受降线向北推到39度线。但战略与政策委员会的林肯准将认为由于39度线把大连和辽东半岛划在了美国占领区,肯定不会被苏联接受,国务院也赞同这一看法。于是,草案中仍然保留了三八线。见施纳贝尔前引书,第11页。

[13]苏联外交部编:《1941~1945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集》,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据1957年俄文版译),第262~264页;南朝鲜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朝鲜战争(中共军参战及联合国军重新反攻)》,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年中译本,第23页。

[14]施纳贝尔前引书,第13页。

[15] 《朝鲜战争(中共军参战及联合国军重新反攻)》,第23页。

[16]金基兆前引文。

[17]Б.斯拉文斯基:“对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的重新思考”(Корейская Война 1950-53гг.: Современное Переосмысление),载《远东问题》1991年第2期,第80页。

[18]А.В.托尔库诺夫和Е.П.乌菲姆采夫:《关于朝鲜问题的新看法》(Корейская Проблема: Новый Взгляд),莫斯科1995年版,第6页。

[19]参见格登前引书,第3~4页。

[20]格登前引书,第9页。

[21] 《美国对外关系》,1945年,第6卷,第1039页。

[22] 《美国对外关系》,1945年,第6卷,第1039页。

[23]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李庭植就曾撰文提出了这个问题。见李庭植:“斯大林为什么接受三八线?”载《东北亚研究杂志》(Why did Stalin agree for the 38th parallel? ),1985年第4卷第14期。

[24]米洛凡·吉拉斯:《同斯大林谈话》,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据1962年英文版译),第85页。

[25]苏联外交部前引书,第267~268页。

[26]苏联外交部前引书,第268页。

[27]苏联外交部前引书,第269页;《朝鲜战争(中共军参战及联合国军重新反攻)》,第580~581页。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沈志华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