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转业干部重新拿起枪
去西藏的消息传开,刚从战场转入和平的十八军像开了锅,逃兵数量猛增。严重的一个班只剩下班长、副班长,急得连长指导员夜里不敢睡,轮流把门。营团领导天天晚上追问当天逃兵数。对于拍着胸膛无条件接下任务的高级将领来说,更是有苦难言:这支打日本、打老蒋的光荣部队,即使在挺进大别山那样艰苦、那样残酷的环境中也没有发生过逃兵现象。似乎是一夜之间,这支队伍变了!
最急的当然是军长张国华了。
他本来就年轻气盛,打起仗来连后退都是少的,如今看见有人开溜,气得虎眼圆睁,嘟起薄薄的嘴唇,双手打着膝盖骨,恨得直跺脚:“这些兵为什么要这样坏?去,把他们都给我抓回来!”
下面的干部就等军长这句话。所以命令一出,“抓兵队”四面出击,一会儿就绑回来一串逃兵。憋了一肚子气的连干部有的就抽下了皮带,先是噼里叭啦敲桌子,没有效果就去逃兵背后、屁股上找突破点……
最使张国华痛心的是干部队伍里也出现了“逃兵”。本来他最欣赏的原十八军炮兵营政委、后提升为52师一五四团副政委的刘结挺(即“文革”中在全国都留有恶名的刘结挺、张西挺夫妇),第一个向他和谭政委提出身体不好,不愿进藏。张国华拿信的手都抖起来了。眼睛闪闪地像烧着了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去解恨了。说实在的,本来他很喜欢刘结挺那副文静的样子,又有知识,聪明能干。他已经准备要提升他当政委了,并已兼任了宜宾县委代书记。张国华气得话说得不知是问还是答:“这刘结挺太坏了,想不到他这样坏!他为什么会这样坏?我这一辈子不想再见到他!”
“不!”谭冠三也气得七窍生烟,接过话头,“他不去就这么便宜他?给我把他捆来!不去?我把他捆到西藏!我到哪儿,就叫马把他拖到哪儿!”老将发火了。说他老,其实他也不过四十过二,也是正当气盛。
刘结挺是给捆回来了。可张国华思考再三,觉得进藏是件光荣的事,不能让这些人败坏十八军的名声,规定凡是逃兵一律不准去藏,就地转退地方。新生的共和国和军队的历史,把“荣誉”两个字浇铸得十分鲜亮,大多数人还是把荣誉看得比生命重要。另外地方也特别看重历史,“思想有问题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今后翻身都难。于是开过小差的人们急了,生怕被裁减,给自己或后代留下抹不掉的污点。所以表决心、写血书的人纷至沓来,干部们又转过来做安心留在地方的工作……逃兵还是一个不要。
毕竟以事业为重的人多。像参谋长李觉就是在得知部队要进藏后主动放弃大城市生活,向老首长刘邓提出归队的。
军长做出的第一个牺牲
动员会的时候,人们好奇地发现台上的张军长怀里坐着个不满三岁的小女孩。她是张国华的第一个孩子难难。张国华与樊近真1946年6月结婚,33岁才得子,自然视为掌上明珠。孩子天真可爱,也不怕人,见爸爸在台上讲话,她戴着个扇形小帽,站起来向台下敬礼,翘着小嘴说:“叔叔,阿姨,我给你们唱支歌!”说着就依依呀呀唱起来。台下的人都欢喜地鼓起掌。此刻张国华把孩子带进会场,一方面是疼爱,另一方面也有“背女出征”的味道。人员坐齐后,他把孩子交给旁人,站起来继续讲话:
“过去我们能协同兄弟部队解放一个省会,消灭几万敌人,就兴高采烈,觉得很了不起。而现在进军西藏是以我们十八军为主,不只是解放一个省会,而是解放全西藏,把帝国主义势力赶出西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还要由我们到那里去建党,开创党的工作,这还不值得我们自豪吗?”
台下的军人们鸦雀无声。军长的话很有些鼓动性。
“你把西藏看成不毛之地,可英帝国主义却从不嫌它荒凉,长期以来拼命往那里钻。现在美帝国主义也在积极插手。难道我们对自己的国土反倒不如帝国主义热心?!一省不保,四省不安,如果西藏真被帝国主义分割出去,我们的西南边疆后退到金沙江,恐怕我们在四川也坐不安稳吧!”
台下出现一些轻轻的骚动,谁能说这番道理不对呢?可多数人更担心的是自己的家庭、婚姻、对象……军长的话锋一转,紧锣密鼓地敲到了人们心坎: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尹家民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