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宇:这辈子有3个没有想到
2009年09月18日 09:52南方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1946年毛泽东与毛岸英在延安

跌宕沉浮的第二代

伟人功过,自有评说。由他发动的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级实验将所有中国人卷入其间,他自己的子女同样因之命运跌宕,他的晚年异常喧闹,也异常寂寞。

李敏4岁时离开陕北到前苏联去陪伴母亲贺子珍,直到11岁才回国。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李敏后来回忆说,“在那边没吃的,最好的食品就是土豆,以至于后来见到土豆就要吐。”

尽管父亲缺席了自己的整个童年,但李敏始终对他怀有深情。毛泽东也格外喜欢这个体贴、懂事的“姣姣”。“文革”前,李敏和丈夫孔令华(其父亲为解放军中将、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校长孔从洲)抱着孩子,被迫搬出中南海。毛泽东再三叮嘱她,“姣姣,你要常回来看我!”

从生炉子做饭学起,李敏一家开始了平民生活。据孔东梅回忆,6岁从上海外婆家回到北京后,一家人过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父母一直都靠工资吃饭,和普通家庭一模一样”。

李敏想去中南海看望父亲。然而自从当初搬出来,出入中南海的证件就被收回了。她要进中南海得在门口先联系,通报后才能进入,有时等了半天还是进不去。

1974年,江青搞批林批孔活动,李敏和孔令华决定去中南海反映情况。夫妻俩被拦在门外,李敏气愤地质问,“为什么不让我见爸爸?搞运动就要骨肉分离?我爸爸知道了也绝不会赞成你们这样搞。你们这样封锁主席,为的是干见不得人的事情。”回到家后,李敏大哭一场。

1976年10月,“文革”中风云一时的李讷搬到北京西郊一条小胡同的小四合院里,带着与前夫所生的儿子过活。母子俩生活一度十分艰苦,每天只买一毛钱的肉吃,孩子长得很瘦。一人一条被子,半铺半盖。

1984年,她与毛泽东延安时期的警卫员王景清结婚,儿子易名为王效芝,一家3口继续过着普通生活,排队购买定量供应的大白菜和取暖做饭用的煤块。

回归平凡的第三代

毛的4位孙辈,孔继宁(李敏之子,1962年出生)、毛新宇(毛岸青之子,1970年出生)、孔东梅(李敏之女,1972年出生)、王效芝(李讷之子,1972年出生),“出生得晚”,“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更接地气”。

孔继宁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进入总参谋部,先后被派到中国驻巴基斯坦和英国的大使馆,任助理武官。现任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基会“东方昆仑”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会长;

毛新宇1992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在中央党校理论部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进入军事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还参军入伍。2003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1996年,孔东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毕业。之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2年回国后,创办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后在北京大学攻读传媒博士学位,致力于传播“红色经典”;

王效芝是毛氏第3代中最为低调的一个,极少公开露面,汶川大地震后,他曾与毛新宇夫妇以及表姐孔东梅一同到中华慈善总会为地震灾区群众捐款10万元。

相比于祖辈的万众瞩目、父辈的跌宕沉浮,他们这一辈正“找回普通人的日子”,步步靠近自己的幸福。而每年的9月9日、12月26日,这些后人都要聚在一起,纪念他们共同的长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徐梅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