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采石
在吕爽的记忆中,自从陈志德进了兴建委员会,就一直非常忙。
陈志德的忙碌围绕着一块大石头。
按照设计方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要刻在一块长约15米、厚约0.6米的整块碑心石上。为保证不折断,石料开采时厚度必须达到3米,这就意味着,毛坯将重达300吨以上。如此巨大的石块,如何从岩体上完整地开采下来?这是施工组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海上名山第一”的青岛崂山最西端的九座山峰称为浮山。因九峰并列,旧时被称为青岛名胜里的“浮山九点”。由于那里的石头质地均匀、耐风化,经过全国范围的考察,纪念碑碑心石料开采地点就选在了浮山大金顶。
陈志德与施工组部分工作人员直奔采石场。出这趟差,陈志德并不安心——妻子的预产期就要到了。
一行人来到开采现场,面对完整开采300多吨大石料的难题,从南京、上海等地招募来的技术工人也无计可施。当地老石工出了个主意,选择一大块平整岩体,四周凿几个炮眼,在深处埋上炸药打“闷炮”。但是试了两次,结果都达不到所需要的平面尺寸。
再三商议、征求意见,施工组想出了新办法:沿石料四周挖槽,然后沿石槽在预计的剥离面四周横向等距凿几十个对称的楔子眼。另外,石料长边两边对向凿出8个窝,放置200吨的千斤顶。由几十人用重锤将铁楔子插入预定剥离线中,同步均匀锤击,同时8个千斤顶也压足力量。
锤击的号子响彻大金顶,石料果然按预定剥离面分离——碑心石的开采问题解决了。
滚木运巨石
很快,关于石头的难题又来了——这么大的石头,怎么运?
浮山采石地距离青岛车站大约30公里,大部分是丘陵地。最初设想是修一条临时重轨铁路直达石料处,但是刚刚建国,百废待兴,铁道的选线和路基、桥梁建设所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各种条件都不能满足要求。
施工组广泛征求各方建议。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起重工提出采取最古老办法——滚杠。
路面上铺设枕木,鞍山钢铁厂找来的无缝钢管初坯放在枕木上做滚木。大石头放在定做的铁架上,下面特意找来黑枣树与柿子树嫁接的硬木做成的平拍子。滚木与木拍子接触,用推土机牵引滚移。大石料微微挪动了。
从浮山山路出口到青岛火车站,青岛市民代表队伍,一路夹道相送。大石所过之处,满是鲜花和爆竹声。
沿途清除障碍、加固桥梁,30公里的路程走了整整8天。
铁路部门多方协助,从东北小丰满水电站调来全国唯一能承载90吨的车皮,将大石料在车上临时加工减重运输。
1953年10月13日,挂着专列牌子的列车终于载着这块荣耀的石头,缓缓地驶进了北京西直门火车站。
碑身转180度
工程如火如荼。吕爽感觉到,丈夫更忙了。他们将孩子送到姥姥家照看,平时只有周日一家人才能短暂团聚。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施工组突然接到兴建委员会的指示,要将整个碑面移转180度。
按照中国礼制中方向与尊卑的关系,建筑多为坐北朝南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最初的设计,也是让“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碑题朝向南方。但是,当时许多群众向兴建委员会提出建议:重大的群众活动都集中在天安门与纪念碑之间的广场上,为了方便瞻仰,碑身正面应朝北,与天安门相对。这一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及专家们的同意,决定把碑面移转180度。
多年后,陈志德在一篇回忆录中记述了石碑的这次华丽转身:施工组临时将石料砌面整个作南北对调。所幸,纪念碑的结构工程本来南北对称,变动固然很大,但未使施工进展受到影响。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