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进京造成东北空虚
在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势均力敌,居于中间地位的张学良和东北大军有举足轻重之势。这是因为东北军的整体实力不容小觑,抛开兵员、枪械等方面的对比,单就东北军所拥有的飞机、舰只数量,以及生产能力强大的军工厂,就足以让身处中央政府的蒋介石垂涎、畏惧。据1929年9月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以陆军而论,东北军与蒋介石的中央军相比虽屈居第二,然以海空军观之,则东北军较之蒋、冯、阎、桂之合,尤占优势。
1930年9月20日,张学良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入关武装“调停”中原大战。此次入关之东北军实力充实,可谓阵容空前。每个旅由3个团组成,旅直辖骑兵、卫队、通信、重迫击炮等4个连,每团3500人,每旅1万数千人。而关内各军每旅的人数大都只相当于东北军的一个团。入关的东北军不但军容整齐,武器也最为先进,卫队使用的是清一色的手提机关枪,普通战斗部队士兵则一律为欧战后德国造新式79步枪。
这样的军队,这样的装备,这样的战斗实力,不仅让关内诸军胆寒,就是日本人也不敢小视。
1931年4月1日,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张学良坐镇北平,主持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张学良原想把副司令行营设在沈阳,在北平设行辕。可是,南京方面的势力暂时还达不到北方,需要有个信得过的人坐镇北方。蒋介石第一次在北平会晤张学良时,就看中张学良年轻干练,待人热忱,不善权术,没有政治野心。让张学良坐镇北方,可以使他放心,不会像阎锡山、冯玉祥那样,在背后搞鬼。所以蒋介石要求张学良将行营设在北平,统辖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辽、黑、吉、热八省,北平、天津、青岛市也隶属于副司令行营管辖。
初到北平时,张学良并不放心东北。他原想用2/3时间驻沈阳,其余1/3时间驻平津。然而,一个突发事件却把他锁在了华北,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一次也没回东北。
这个突发事件是日本人策划的,目的就是让张学良远离沈阳,让东北军的精锐远离沈阳。
日本人的做法是,找一个人挑逗一下张学良,逼这位刚刚上任的陆海空军副司令在京津地区打一次内战,迫使他将东北军的主力调进关内,以造成东北空虚。在对目标人群逐一筛选后,日本人把最终目标定为了石友三。
石友三何许人?曰:“倒戈将军”。这位由冯玉祥一手提拔起来的草根将领在当时可谓出尽了风头。此人自1926年至1931年止,前后5年时间便演出了6次倒戈,倒冯投阎、倒阎投冯、倒冯投蒋、倒蒋投冯、倒冯投张、倒张投阎。中原大战期间,石友三也是地方军阀中实力保存比较完整的一个,拥兵6万余,编为6个师,雄踞平汉路中段,横跨冀豫两省,驻地为顺德、沙河、邯郸、磁县、彰德一带。
1931年7月,日本高级特务土肥原贤二亲自策划,派人用三十根金条买通了石友三,使石友三叛离张学良,转投阎锡山。
日本人明明知道石友三不是张学良的对手,他虽然号称有军六万,但都是些乌合之众,与装备先进的东北军相比,根本不是对手。日本人更清楚,虽然石友三很弱,但要想消灭他,张学良仅靠在京津地区的驻军一万多人是不行的,要想取得平叛胜利,张学良唯一的办法是调大批东北军入关。这才是日本人收买石友三叛变的真正目的。
果然,张学良按捺不住了。因为石友三的部队都在北京附近,不消灭这支叛军,京津就没有安全保障。所以,从1931年7月10日至7月22日,张学良陆续从东北调进11.5万人进驻平津,加上之前跟随张学良入关的部队共计13万人,对石友三的部队形成泰山压顶之势。要知道,此时离“九一八”已不到两个月。
这13万精锐之师进关,日我双方的兵力对比就发生了变化:日本人当时在东北有陆军14760人,铁道守备队5400人,宪兵分遣队2561人,飞机52架、人员1110人,铁道界内警察1483人,连同领事馆所属警察共3051人。全部军事人员共26882人。东北军留在关外的包括非战斗人员只剩下19万人,其中辽宁省驻军6万人,吉林省驻军8万人,黑龙江省驻军5万人。最要命的是,剩下的这些部队都是未经过张学良整编的,是控制在张作霖拜把子兄弟手中的一些乌合之众,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再看看东北首府——沈阳,只驻有15000人,与朝鲜接壤的国境线上(这是日军进入东北的最重要途径)居然只有6000人。本来东北军的兵员素质和战斗力都无法与号称世界一流的日本精锐关东军相比,现在连数量上都失去了绝对的优势,还没开战,可以说胜负已定。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蔡信
|